第371章 永定河畔泄考题?(一更)

锦衣镇山河 肥胖的可乐 2304 字 12个月前

永寿宫大殿。

隆庆帝埋头批阅着奏折。朱希孝跪在他的面前。

隆庆帝的勤政,是宫里的太监们、朝廷里的大臣们有目共睹的。今天他已经坐在龙案前,批阅了整整四个时辰的奏折。而他的午饭不过是一碗八宝莲子羹,一碟六心居的小酱菜。

隆庆帝终于放下手中的朱笔,抬起头问朱希孝:“京城中最近纷传的那个谣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朱希孝道:“启禀皇上,历年会试之前,总会有一些骗子手散播谣言,自称能弄到会试考题。借此诓骗举子们的钱财。臣以为,这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事罢了。徐首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几日住进了北镇抚司。并让贺六派人,一天十二个时辰跟着他。”

隆庆帝微微颔首:“嗯。徐师傅的为人,朕是信得过的。说他泄露恩科考题,纯粹是无稽之谈。”

朱希孝道:“贺六曾建议徐首辅,让徐公子关掉及第居客栈。可徐首辅说,那样反而会显得他心虚,给心怀叵测的人落下口实。”

隆庆帝道:“徐璠做的是守法的小生意。凭什么让人家关门大吉?大明律也没说首辅的儿子就不能做小生意!朱希孝,你要跟贺六详查谣言的源头。一经查实是谁散的谣,定要严惩不贷!”

朱希孝道:“臣领命。”

这时候,司礼监秉笔冯保走进了大殿:“启禀皇上,该用晚膳了。”

隆庆帝惊讶道:“哦?这么快就酉时了?让御膳房送一碗八宝莲子羹来永寿宫。”

冯保闻言没有遵旨,而是谏言道:“皇上,奴婢斗胆抗旨。您勤政爱民之心天地可鉴。可民间有谚:人是铁,饭是钢。您一日就进三碗羹粥可怎么能行?请皇上传旨尚膳监上晚膳。”

隆庆帝笑了一声:“你这奴婢真大胆,还敢管起主子来了。罢了,不必让尚膳监耗费银子做什么十八碟十八碗的御膳了。摆驾坤宁宫,朕去打打李贵妃的秋风。”

隆庆帝摆驾坤宁宫用膳,李贵妃自然是欢喜无比。

李贵妃这里的晚膳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三个素菜,一盆汤。隆庆帝登基之初便下旨缩减宫中开销。李贵妃是后宫实际上的主人,她自然不敢违抗隆庆帝的旨意,大肆铺张。

李贵妃亲手为隆庆帝盛了饭,贴心的问道:“皇上,臣妾这儿膳食简单。要不让尚膳监再去做两个菜端上来?”

隆庆帝摇摇头:“不必了。大明的百姓若人人吃得上三菜一汤,那朕的江山可以称的上是太平盛世了!这样吧。西夷人带来的那个辣椒,选干一些的,细细切成丝儿,浇上滚油,绊到这两个素菜里。”

冯保道:“是,皇上。奴婢这就让人去做。”

李贵妃问隆庆帝:“对了皇上,说到西夷人。不知道跟西洋通商成效如何?”

李贵妃是后妃,按理说,后妃不得询问政事,更不得干政。可隆庆帝在她面前,从不忌讳这些祖宗规矩。

隆庆帝边吃边道:“怎么说呢?有利有弊吧!户部呈报,仅这两个月,沿海几十个通商口岸收取的通关税银,便达九十五万两之巨!一年下来,通关税一项就能给国库增加五六百万两的收入。几乎等于浙江一省一年的财税!”

李贵妃道:“这是好事啊!皇上怎么还说有弊端?”

隆庆帝叹了口气:“唉,弊端在于,西洋人仿佛有用不尽的银子。据户部推算,这两个多月,有近千万两的银子从西洋人手中流入了大明国境流通。本来金换银官价是一兑十。这才两个月,就变成一兑十一了。”

隆庆帝哪里知道,西班牙、葡萄牙两大帝国在几万里之外的拉丁美洲发现了上百个大银矿。无数西洋商人的船队,满载着在拉丁美洲铸成的银币,正源源不断的开往大明沿海。。。

隆庆帝又道:“与西洋通商,虽说有利有弊。不过嘛,利总是要大于弊的。”

李妃点点头,又问道:“对了皇上,恩科的事筹备的怎么样了?”

隆庆帝放下了筷子:“开科取士在即。京城之中却不知从哪儿生出了谣言,说徐师傅的儿子偷卖考题!”

李妃道:“这事儿,冯保昨儿跟我说过。臣妾以为,只是市井流言罢了。皇上不必理会。”

隆庆帝道:“是的。朕的徐师傅不是严嵩!他绝不会拿朝廷的论才大典去换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