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国策之争(五更,求果实)

老胡支开李高,贺六道:“老胡,我看孙春斌这回还真是办了件冤案。那个缇娜,不像是安了什么坏心眼。她带来的货物,的确是些异域的奇宝。”

老胡惊讶道:“你别是想判缇娜无罪吧?”

贺六点点头:“我不但要判她无罪,还要带着她和她的那些货物,到京城去。将她引荐给户部的那些官员们。”

老胡喝了口茶,道:“我劝你,别这么做。”

贺六问:“为何?”

老胡侃侃而谈:“这人啊,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皇上登基。以前裕王党的那些人,免不了要形成各自对立的势力。就说高拱和张居正吧,一个是守旧派,一个是革新派。皇上登基没几天,这两人在朝堂上便开始出现了分歧。张居正早就主张废除海禁,高拱呢,却怂恿皇上遵循祖制,依旧实行封关禁海。你要是把个西夷女商人带到京城去,自然成了支持张居正的一派。未免会卷入高、张党争之中!”

贺六道:“你说高、张之间现在已经出现了党争?不至于吧?”

老胡笑了笑:“不至于?看着吧,高、张之间,迟早必有一战。老胡我冷眼旁观,首辅徐阶想要和稀泥。可惜,有些稀泥,是和不成的。”

贺六道:“照你这么说,我若带缇娜女勋爵回京城,就等于是在跟高拱为敌。”

老胡道:“胡宗宪有句话说的透彻。要做事,就要得罪人。”

贺六叹了声:“唉,既然做事必要得罪人,只要做的事是有益于朝廷和老百姓的,那就不必怕得罪人。要说得罪高拱,数年前查办大同通敌案时,咱们已经得罪过他了!”

老胡点点头:“嗯,其实我也觉得,闭关锁国这项国策,已经不合时宜了。当初太祖爷闭关锁国,是因为怕沿岸奸商将补给卖给倭寇和海盗。如今东南倭寇、海盗已被戚继光剿了个干干净净。此一时彼一时嘛,国策是应该改改了。”

贺六道:“闭关锁国与开关通商,涉及到咱大明的国本之争——是重农抑商,还是农商并重?朝堂上的那些人,有的吵了。”

缇娜说自己有一样宝物,能让大明百姓不再受饥荒之苦。贺六等人闻言大笑。

贺六笑道:“呵,缇,缇娜女勋爵。你知不知道我们大明有句谚语,叫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从商周到唐宋明,从未有人敢夸下海口,能让华夏百姓再也不受饥荒之苦!你的这样宝物,莫不是什么聚宝盆?那东西只是民间传说。洪武年间的奇商沈万三据说有一个。其实,真正的聚宝盆是沈万三的脑子!”

缇娜十分认真的答道:“我带来的这样宝物,是拉丁美洲特产的一种农作物。我给它起了个明国名字,叫红薯。这红薯只需小小的一块藤茎,遇水遇土就能活。不消数月,指头大的一块藤茎,便能结出几斤重的果实!按照你们的明国的说法,一亩可以产两三千斤!而且红薯继易储存,几个月时间也不会腐烂。”

贺六听的咋舌:“一亩生两三千斤?我江南最好的稻种,一亩也只能产个百斤。你说的那玩意儿,种出来能吃么?”

缇娜道:“我的格罗宁根号商船上,栽了一千多斤红薯。你们可以搬下一些来尝一尝。”

孙春斌赶忙令亲兵,去格罗宁根号上,取了一些红薯到指挥使大堂。

缇娜借了贺六的绣春刀,割下一块红薯,扔到嘴里“咔哧咔哧”大嚼。

贺六等人有样学样,亦各自切了一块红薯,扔进了嘴里。

贺六吃完后,说道:“甘甜无比,回味无穷。”

李高在一旁道:“好吃好吃!直接把我嘴里的大粪味儿压下去了!”

孙春斌道:“这东西是挺好吃的。不过世子爷啊,咱能不能别提大粪的事儿了?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让人中黄和人中白成为过眼云烟,随风飘散吧!”

只有老胡面露难色:“这东西甜归甜,只是太硬了,我老了,牙口不好,嚼不动啊!”

缇娜解释道:“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煮过之后,软糯无比。”

贺六吩咐亲兵:“去,烧一锅热水,煮两个,给我们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