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一代名臣的结局(胡宗宪案终,三更敬书友崔少)

胡宗宪道:“老六,你算是我的至交。你附耳过来,我跟你说一句知心话。”

贺六附耳过去,胡宗宪压低声音道:“老六,记住这句话:圣意多变,伴君如伴虎!”

贺六道:“多谢胡部堂教诲。不过,我做着锦衣卫北镇抚使,若真有谗臣陷害胡部堂,我定会竭尽全力保您的周全。”

胡宗宪大笑道:“你保的了我一次,保不了我两次、三次。罢了,我走了!有二十多年没吃过家乡绩溪的濡米饭了。整日做梦鼻子里都是濡米饭的香味。这下好了,我可以吃个够了。”

胡宗宪上了马车,马车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胡宗宪对贺六说的话不幸应验。嘉靖四十二年春末,他返回绩溪故里。两年后,严党彻底倒台。某位御史参奏胡宗宪勾结严党、欺君矫诏,胡宗宪被从绩溪锁拿回京。

为了避免受辱,胡宗宪先写下了万言《辩诬疏》,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而后于狱中自杀。

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官场上最大的严党胡宗宪倒台了。这是嘉靖帝在警告那些严党官员:追随严嵩、严世藩父子,即便是胡宗宪那样的国之柱石,朕一样要惩治!

严党除了几个干将依旧唯严嵩父子之命是从,其他喽啰见风向不对,纷纷改换门庭,投到徐阶、高拱、张居正、吕芳他们的门下。

内阁的政令终于能够通达两京一十三省。地方督抚终于不再跟内阁对着干。大明朝这架庞大的机器,似乎又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

入夜,贺六和自己的妻子白笑嫣、久违的老胡坐在院中,吃着点心,赏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

老胡叹道:“唉,可怜胡部堂一生为国效命,却落得个丢官罢职的下场。不过他当初为了拿到东南的大权,的确做了些巴结严嵩父子的事情,那些事情都不甚体面。”

贺六道:“我想起一段鼓书唱词: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间兴亡过手。青史几行留名,北冢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老胡啊,胡部堂的是与非,功与过,咱们没有资格评论。史书会记下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香香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天真的问贺六:“爹,史书是什么?可以吃么?好不好吃啊?是甜是咸,是苦是酸吖?”

贺六摸了摸香香的小脑袋,答道:“酸甜苦辣咸,史书之中五味俱全啊。”

嘉靖帝是一个很奇怪的皇帝。他圣明的时候,比唐太宗、宋太祖、秦始皇、汉武帝还要圣明。昏庸起来,又比周幽王、汉灵帝、宋徽宗更为昏庸。

几个小太监牵着白鹿,去了景仁宫。

嘉靖帝凝视着白鹿离去的背影,眼中竟然泛起了泪花,他对贺六感慨道:“贺六,朕何尝不知道,胡宗宪才是我大明朝真正的白鹿啊!”

君王在臣子面前流眼泪成何体统?嘉靖帝故意转身背对贺六,走回永寿宫大殿。

贺六跟进了大殿内。

嘉靖帝吩咐贺六:“立刻让胡宗宪来见朕!”

贺六道:“臣遵旨。”

贺六前脚刚踏出大殿的门槛,后脚便被嘉靖帝叫住。

“且慢。”

嘉靖帝坐回青纱帐里,叹了口气:“唉,算了,还是不见的好。”

贺六拱手:“还请皇上明示,让不让胡宗宪入宫见驾?”

嘉靖帝叹了一声:“唉,不见了吧。见了,朕又能跟他说什么呢?”

嘉靖帝在短暂的伤感之后,是无尽的愤怒。他大骂道:“严嵩、严世藩该死!他们害的朕连胡宗宪这样的人都不能再用!”

说完,嘉靖帝一挥手,将青纱帐内的铜罄甩在了地上。

“当啷!”

君父发怒,贺六连忙跪倒。

嘉靖帝又吩咐贺六:“先让胡宗宪在诏狱中委屈几天。一定要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他身子骨不好,你去太医院找两个太医,给他看病。过几日,朕便会下旨,革了他的官职。那时,他便可以回乡,享受天伦之乐了。你替朕转告他:朕和他,是君臣相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