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蠢蠢欲动

回唐 锦衣夜行 3259 字 12个月前

方炎身边跟着一个助理,听到方炎的话,便都将这些规矩给记录下来了,对于别人来说很困难,不过对方炎来说并不难做,因为他本身就是有候爷爵位在身的,今天到这里来的恐怕也就这一位秦府小姐背后的势力比他大了,方炎苦笑一下,这事又得自己去解决了,感觉自己应该去秦府一趟了,只要说服了这个秦府的大小姐,其它的富家公子哥想必也就不成问题了,办一个新学院所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阻力也非常的大,这几天就有不少的保守大儒找上门来了,质问那招生女子的事情。好在这青山书院是皇上亲点的,又有李世民作为荣誉院长,方炎这才顶住压力,成事开头难,方炎相信只要这个青山书院成功了,以后就会顺利的多。

考试进行了三场,不过有几个学子自己半途放弃了,没办法,他们的试卷上连一个字都没有,根本没脸留下来了,最后方炎收到的有效试卷有九百九十八份,然后让几个先生检查一遍,又挑选了一些下去,最后方炎面前就堆放了六百九十九份,这可是一份不小的工作量,方炎忙碌了一天也没有做完,便带回去候府。

这段时间方炎其实挺忙的,主要是作坊园的事情,虽然主要由尚鹰在具体的管理,可毕竟有不少都是新发明,许多技术方面的事情还是需要方炎亲自去过问的,水泥虽然造出来了,可大规模生产还需要不少技术支持的,好在现在终于弄出来了,水泥的销量也每天都在扩大中,当初把作坊园搬到长安来,现在看来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里交通方便消息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通过那些行走四方的商人,水泥的推广使用速度很快,不少地方已经完全替换了以前的粘土。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水泥好用又便宜了,相比之下,造一幢房子全部用水泥价格只比以前高了几千钱,几千钱并不多,房子却要结实的多,很多人都在等着水泥用。与此同时,作坊园里的水泥作坊这些天以来,也是日夜开工。水泥作坊现在限制产量的主要就是原材料,这些都需要从其它地方运输过来,而这时代的运输能力实在太弱了,虽然水泥作坊坐落在作坊园里,方便了那些四面八方的行商们,可生产成本却也因此提高了。

这天尚鹰便来到候府将此事报告给了方炎,他这几天可是忙的不行了,那些商人们排着队的候在他的屋子外面,整天的缠着他要购买水泥,虽然尚鹰禁止了这些人走后门找关系,可奈何不了这些人天天跟在后面烦他呀,而且作坊园的产量虽然每天都在提高,可是跟需求相比还是严重不足的。

于家镇,一个离长安只有十五里的集镇,这里很繁华,规模也不比一般的县城小,城里的货物齐全,不少的货物都是从天南地北运输到这里贮存起来,可以供应到长安去,这些天,于家镇新建了不少的仓库,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水泥的推广。

钟全是一个包工头,身后有十几个匠人,到处给人揽活为生,这几天就在于家镇上干活,这还是他第一次到于家镇上来,到这里来后最让他惊奇的是,这里的匠人竟然不用他们的粘土,反而是用一种黑不溜秋的灰,他们管这个叫做水泥。

这时期唐朝边境上的异族非常的多,名称更是复杂无比,因为很多这些小的政权就连文字都没有,大唐便根据发音称呼他们,其中不少都已经向大唐臣服了,每年纳贡,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异族,大唐设置了六大都护府,分别为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等。

至于像新罗、高句丽、铁勒这样的政权,更像是属国,自己人管理自己,也不需要向大唐进贡的,不过在面对大唐时都是以臣相称,当然,这样的关系对他们没有多大的侵略性,也只是面子上低一等,实际上都暗怀不臣之心,谁也不愿意向别人称臣啊。

秦妙可虽然没有正经的学过兵法,不过她也有自己的想法,便将这些想法写在了试卷上,最后一道鸡与蛋的问题她也写了,不过终觉得自己答错了,因为她发现这是一个无解的题目,反正她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答案的。

方炎在书院里巡逻着,身后跟着几个先生,整个学院是呈长方形的,也是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建筑方式,有点类似于四合院,不过面积更大,除了正门之外,一般还有两道侧门,侧门供平时进出使用,正门一般是在重要人物进出的时候才会开放。

看到一群人在广场上指指点点的,方炎便带着几个走了过去,那里是一块雕塑,雕塑的是孔子的塑像,这也是一般学院都有的建筑,不过让学子们指指点点的却是塑像前的几个大字,那是方炎当初写的四个字,学以致用。如今被当作了校训一般放在了这里。这些学子们便在议论这个,方炎满意的点了点头,还从来没有一个学院会以这句话当作校训呢,这些学子们意外也很正常,不过这正是方炎办青山学院的宗旨。

学以致用,这才是正道,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学子们梦寐以求的状态,最后是一辈子做学问求功名做高官,至于其它的嘛,那都是不务正业的人才会做的。而方炎就是想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牢固。不仅仅是这个朝代,后世上千年的封建朝代所谓读书人差不多都会出现两个极端。

读书人,一方面受人尊敬,每当一个学子获取功名后,即使还没有得到任何官位也没有收入,可是却没有人敢去轻视他们,因为他们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一飞上天,成为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总体上地位非常高的原因。可是另一方面,当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获取功名时,那情况又是霍然相反的。

可别小看了一个小小的秀才功名,一般孩童几岁便入学堂,十几岁开始参加乡试,能够在二十岁前获得秀才功名的那都是天才了,至于三十多四十多岁获得秀才那才是普遍的情况,可秀才不过刚刚入门,朝庭也只会发一点点捐奉,相当于生活费用,这点费用也只够秀才自己一个人吃喝的,更别说是养家糊口了。可是身为读书人又不能去做别的事,否则就是降低身份遭人耻笑的,往往这些没获得功名的都生活极为穷困,一辈子就蹉跎在这些书本中了,对外面的世界却一点也不了解。正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