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紫郡山的傍晚 亮萍毅 6062 字 2024-04-22

14

这次回来,情况危急,十分匆忙,张明海没有跟父母打招呼,晚上10点钟,他们突然回到了紫金山老家。

“爸爸、妈妈,我是云海,快开门!”听到儿子的名字,老两口还以为在做梦,怎么,儿子怎么会突然回来?没有参加儿子的婚礼,老两口一直很内疚,他们觉得对不住儿子。结婚这么长时间?儿子两口子一直没有回家说,心里话,尽管有许多矛盾,但是他们还是非常想念儿子。

老两口连忙起来,开了门:“云海、丽梓,你们回来怎么也不打个电话通知一声?快进屋吧,”父母感到非常突然。

“几年没有回来,我们想回来看看你们俩。”张云海没有把实情告诉他们,害怕他们为此担心。但是,凭直觉,云海的父亲总觉得不对头,肯定有什么事情。

“你们在路上吃饭了没有?肚子饿不饿?要不,我们,我现在给你们做饭去。”云海妈妈关心地问道。尽管在结婚前,她没有看中这个儿媳妇,从心理上没有接受她。但是,时间过了这么久,儿子结婚好几年了,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她慢慢地开始接近这个儿媳妇,拉近她们俩之间的关系。

“妈妈,不用了,我们在路上吃过了,”周丽梓说到。

“爸爸,妈妈,这几年我没有回来,家里的重担担在了你们的身上,让你们有二老操心了?身体怎么样?庄稼的收成咋样?”

儿子的主动关心,让当父亲心里感到很温暖,他介绍说,他们俩小病不断,大病没有,家里的庄稼收储收成还算凑合,粮食吃不完,就是零花钱紧张。

说到这里,父亲提醒张如海,现在情况好多了,村里很多人盖了新房,有的人还买了车。在咱们老家,也办了很多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包括枸杞子加工厂、苹果罐头厂、紫郡山农业技术联合公司、紫郡山特色养殖公司等。以前很多在外面打工的人纷纷都回来了,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你们呢,想不想回来呀?

的确,几天没回,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的介绍也让他心动不已。对将来,他开始思考,重新做起打算来。

吃过晚饭,张云海对周丽梓说:“我们出去转转。”过去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出行十分困难,如今全铺上了水泥路,出门就方便多了。云海还记得,在小的时候,村西头有一个饲养室,那里是生产队养牛养马的地方。小的时候,他就给生产队的牛马割过草。如今饲养室早已经不在,他感到可惜。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好面熟的大叔:“这是云海吧?”

离开家乡许多年,不面对老家陌生了许多。张云海想了半天,猛然间,儿时的一些零星记忆闪耀在脑海里。

“刘大叔,你好啊!我是张云海。这几年怎么样?”

“挺好的。你这几年在南方混的还可以吧。”

“还行吧。”

“这是刘大叔,”张云海向周丽梓介绍说。

“大叔好。”

“大叔,这里原来以一个饲养室,怎么不见了?”

大叔介绍说,饲养室拆了,村里准备在这里修建“枸杞子加工厂”,听说下半年就要动工了。

小的时候,村东头有一所小学,张云海说,他就是在那里上的小上学。周丽梓很感兴趣:“走,我们去看看。”

“好啊!”张云海带着妻子来到了村东头。可是,遗憾的是,当年的小学已经不见踪影,已经被一个大院子代替了。这个大院子修建着高高的围墙和大铁门,大门口上面写道:紫郡山农业联合技术公司。

“变化真大啊!”张云海发出了无尽的感慨。当年离开的时候,家乡还很穷,他的祖辈父辈,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祖辈们世世代代为农,他们很少离开土地一步。现在可好,“枸杞子加工厂”、“农业联合技术公司”等这样的厂矿企业在村里落脚。

张云海这次和媳妇回来,他的父母感到很奇怪,怎么没有带孩子回来?他们的孙子去哪了?当母亲的不好直接问儿媳妇就悄悄问儿子:“云海,怎么把孩子没有带回来?”

“这……妈,你别问了!”

儿子越说,让她这个当妈的越糊涂,感到十分蹊跷,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怎么了?到底怎么了?你跟妈讲啊!”妈妈一定着急,他不停的逼问道。

无奈,张云海只好把妻子流产的消息说了出来。

“怎么会这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妈妈急促的问道。

“是丽梓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

“轰”听到这里,妈妈一阵头晕,觉得眼前一黑,抱孙子的希望彻底被击碎了。

“我的孙子,可怜的孙孙……”妈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张云海在一旁不停地劝妈妈,不要过于伤心,事情已经过去了,再伤心也没有用。他告诉妈妈,就在这一两年,他们打算再要一个孩子。让你这样一说,使妈妈感到了丝丝的安慰。

张云海小两口突然回来让父亲也感到意外。他觉得肯定有什么事发生,于是便问道:“云海,你们俩这次为啥突然回来了?后面的打算是什么?难道有什么事吗?”

“爸爸,没有什么,就想回来看看你们。”

爸爸不相信,他太了解儿子了:“说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在爸爸的一再逼问下张云海只好说出了真情。最后,张云海对爸爸说:“的外面风声很紧,我只能让丽梓在家住一阵,躲一躲。”

“那你后面的打算是什么呢?”

张云海说:“先让丽梓住在家里,他随后回海城继续上班,等过一阵他再回来接她。

听了儿子的想法,父亲不太高兴。他的想法是,儿子两口子不要用再去南方了,留在紫金山,在这里一样能够挣到钱。

“不行啊,丽梓在南方过惯了,在我们这里不习惯。我们这里的水土、饮食、语言,她都不能适应,你让她怎么在这里生活?”

“就你媳妇的命贵重,村里的外地人也不少,难道他们都能习惯吗?”说着,父亲和儿子争论起来。

不过,儿子既然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说明了,父亲也不能再反对什么,他只好按照儿子的想法去做了。

十多天过去了,张云海该走啦,他觉得,不能再在家待了,厂里有严格的请假制度。知道丈夫快走了,周丽梓显得焦躁不安、心神不定。晚上躺在床上,她怎么也无法入睡?她看着丈夫,心情抑郁地说:“云海,过两天你就要走了,我怎么办?我在家怎么过?我很担心,和父母能否合得来?”

“丽梓,你放心吧,爸妈还是通情达理的。以后,你放勤快一点,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假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给我打电话。你不要和父母发生口角,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你就在家待一段时间,如果那里风平浪静了,我就会电话通知你,在再回海城就可以了。”

尽管丈夫这么说,周丽梓心里还是没有底,此时此刻,她才意识到丈夫对她是多么的重要。

快要走了,张云海还是不大放心,他就专门对父母叮嘱道:“爸爸妈妈,我要走了,先让丽梓在家里住几天,我把她托付给你们,如果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

“孩子,你放心走吧,丽丽她不会有事的。”

星期二早晨,安排好了一切事情,张云海出发了。临行前,张云海一再叮嘱周丽梓:“不用着急,我很快会给你打电话的!”说完,他就踏上了南去的列车。

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列车,周丽梓心里充满惆怅。她猛然间反思起这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觉得太荒唐了,后悔为什么不听丈夫的话?她很厌恶陈奕璇,觉得自己走上歧途都是因为她的误导!当初如果陈奕璇没有把她拉入传销的圈子,她也不会弄得如此狼狈,流落到今天的地步。因此,她得出一个结论,人生在世交友太重要了。交到好的朋友,它会让你,好上加好,飞黄腾达;交上品质低劣的朋友,那将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幸。

毕竟没有和公婆在一块生活过,周丽子的很多生活习惯和公婆都不一样。晚上睡觉很晚,早上喜欢睡懒觉,不吃早饭。一开始,为了能和公婆友好相处,周丽梓尽量改变自己的习惯。到了做饭的时间,只要一看婆婆进了厨房,她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手机,到厨房给婆婆当下手。平时她不会做饭,看到婆婆烙饼子擀面条,她很羡慕。她不敢下手,害怕弄不好,婆婆见笑。

就在婆婆和面擀面条时,你故意说:“我来吧。”

婆婆一看儿媳妇的架势也不像干过活的人,她立刻说:“行了,孩子,还是我来吧,你坐那休息一会儿。”

婆婆的话正中下怀。其实刚才她那么说,最害怕的就是婆婆让她来做。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假如婆婆让她来做,那就全露马脚了。

“孩子,以前你在家干过活吗?”婆婆问道。

“小的时候妈妈不让我干活,什么做饭、洗衣服她全都包了下来;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去南方打工了。在南方海城,不用做饭,叫外卖就可以了。”

“什么叫外卖?”

“就是有一种餐馆,只要你想吃什么,给他打电话,他就会很快给你送来。”

听了儿媳妇的这番话,婆婆心里顿时产生了说不上来的感觉。看来,这儿媳妇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干过什么活,想指望她根本是不可能的。

“妈妈,和面有什么讲究吗?是不是很难学?”

“其实不难学,很简单,你看,就这样……”婆婆把和面吃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给儿媳妇教了一遍。

“妈妈,下次让我来试试。”

“你没干过还是我来吧。”

不大一会儿,面条就做好了,婆婆给周丽梓盛了一碗,然后问到:“尝尝,我做的面条怎么样?”

周丽梓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尝了一口,觉得很爽口,于是她赞美道:“妈妈,你做的面条很劲道,很好吃,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外面卖的面条,她总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不好吃。今天吃到婆婆做的面条,似乎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家乡太行山,你那里的人们也是以面食为主,妈妈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做面条,吃起来就是这个口味。在外打工这几年,尽管她吃了很多家的面条,可是哪一家的也没有办法和婆婆做的相比。刚才婆婆擀面条时,用擀面杖把面一层一层地卷起来,她的双手不断地推着面条团,就这样,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一个锅盖大小的面扇被擀了出来。面扇薄如白纸。婆婆的动作很娴熟、麻利。这一点令她十分羡慕。她想,如果哪天自己也能做成这样的面条就好了。

平时,她一般最多吃一小碗面条,可今天的饭比较可口,她一口气吃了两大碗。她吃得虽然有点撑,但是感到很舒服。

吃饭之前,她用手机拍了拍,准备传给张云海。这次回来,她无意中发现家里有了wifi的信号。一开始她还以为是自家装的,后来才了解到,是隔壁装的的。邻居住着刚刚结婚后不久的一对儿小夫妻,他们给自己的洞房里装了wifi。周丽梓打开视微信,立刻将刚才的照片传了出去。

张云海回到海城后,他最关心的就是周丽梓在家吃饭的问题,在南方生活已经习惯了,很难适应紫郡山老家的生活了。因此他每天给妻子打一个电话问问她的吃饭情况。只要她能吃饱吃好,张云海就放心了。临走的时候,他一再叮嘱妈妈,多做一些米饭。可是,紫郡山那里,毕竟是北方,大米不多,以面食为主。张云海的爸爸妈妈还是喜欢吃面条、馒头等。在吃了几天的米饭后,他们开始恢复了原状。一听说爸爸妈妈开始主要吃面食了,张云海便开始担忧起来。一天晚上,我打电话问妻子:“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呀?”

妻子告诉他吃的是包子。张云海问道:“好吃吗?”

“好吃,特别好吃。”

“用什么馅儿做的?”

“豆腐粉条。”

只要妻子吃得高兴,张云海就感到欣喜。刚才,丽梓传过去的照片,张云海立刻就收到了。一看到照片他就知道今天肯定吃的是面条。

“这面条是你擀的吗?”张云海问道。

妻子告诉他:“不是,是妈妈做的。”

“妈妈做的面条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