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莽的做事风格,欧阳中使不敢再啰嗦,想了想,用尽量简练的语言回答,“启禀陛下,据奴婢观察,严光谨慎多谋,朱佑能言善辩,邓奉见识不凡,都是难得的少年才俊。至于那个刘秀,则各方面都占了一点儿,并且心思剔透。将来的成就,恐怕还在其他四人之上!”
“嗯,居然是剔透!你且说说,怎么个剔透法?朕的铜尺呢,你可赐给了他,他当时表现如何?”王莽对其他几人兴趣一般,唯独对刘秀格外重视,皱了皱眉头,沉声追问。
“是,是这样的,陛下容奴婢细细道来!”欧阳中使心里一紧,连忙放弃了提携学弟一把的主意,躬着身子,实话实说,“最初,奴婢问他……”
不确定王莽的态度,所以,他也不敢再妄做定论。只是尽量简单地,将当时对话经过完整描述。
王莽开始听得兴致勃勃,待听到刘秀曾经说:朝政大事自有皇帝陛下来裁定,比起因为害怕而说假话,更不敢欺君。他的脸上,就露出来几分失望之色。又听到铜尺赐下之时,刘秀等人个个满脸茫然,失望之色则变得更浓。
欧阳中使见此,更不敢再替任何人说话。只管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情况,如实汇报。连同两位祭酒和许子威的表现,还有王修当时的言行,都毫无遗漏和遮掩。
王莽耐着性子,听欧阳中使汇报完了整个经过。随即懒洋洋地打来个哈欠,摇着头道:“他也看不出那尺子可做何用么?唉,朕见他考卷上的观点标新立异,还以为他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原来就是为了混个优等,所以另辟蹊径罢了!唉,白费了朕一番期待,真是无趣得很!”
“他,他只不过是个很寻常的学生而已,此番能考个五门全优,恐怕运气成分多一些。”欧阳中使闻听,也赶紧顺着王莽的话头改口,“肚子里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即便有,也无法及得上陛下一根脚趾头!”
“呵呵,你这货,越来越会说话了!”王莽被逗得咧嘴而笑,随即,又满脸遗憾地叹气。“朕的一根脚趾头,朕的一根脚趾头,真的有如此高么?你可知道,什么站在高处之时,四顾无人,究竟是何等滋味?!算了,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朕终究是空欢喜了一场!顺子回来了,你去一边喝汤吧!朕还有许多奏折要批!”
“谢陛下赐汤!”欧阳中使听得心中好生忐忑,不知道自己这番出去办差,到底是办砸了,还是甚合圣心。赶紧躬身下拜,然后一边倒退着向小顺子所在位置走,一边偷偷观察王莽的脸色。
只见这位大新朝皇帝,无所不能的圣明天子,一手握着书简,一手握着毛笔,半晌,都没有落下半个字。已经不再年青的面孔上,此时此刻,竟写满了落寞与孤独!
第九十三章都道高处不胜寒
“嗯,嗯,嗯……”许子威忽然又喝呛了水,伏身矮几咳嗽不停。
副祭酒扬雄同情地看了他一眼,摇头苦笑。当师父的就是头倔驴,还指望徒弟灵活机变,这不是指望老虎窝里养狐狸么?早知道今天,你倒是提前教他如何当面一套,背后另说一套啊?真是平素不着急,火烧眉毛了才想起来缸里需要蓄水!
“学弟愚钝,还请师兄指点迷津!”出乎所有人意料,刘秀这一回,终于没有故意去“找死”,而是以先前在他身上从未曾看到过的圆滑,笑着求肯。
“你真的看不出来这尺子怎么用?”欧阳中使脸上立刻流露出来几分失望,眉头轻皱,低声询问。
“学弟,学弟平素一直闷头读书,见识,见识不多。所以,所以还请师兄见谅!”刘秀被问得脸色微红,非常惭愧地摇头。
“也不怪你,陛下智慧如海,我等如何能及!”欧阳中使擅长察言观色,知道他没有说假话,笑了笑,带着几分遗憾低声讲解,“就是师兄我,如果没有陛下亲自指点,也不知道这是一把尺子。你看,这上面两个角,可以抵住孔洞边缘,测量内部大小。而下面两条腿,则可以夹住物件,测其外部长短粗细……”
刘秀听得两眼发直,对皇帝陛下的智慧,由衷感到钦佩。在场其他人,也抚掌赞叹不已。欧阳中使看到大伙的反应,立刻比收了半车铜钱还要开心。干脆又命人拿来了铜钱、筷子,弹丸等物,当场演示了起来。
诚意堂内外的师生们,虽然有不少出自寒门小户,可基本上谁都未曾操持过百工营生。顿时,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惊叫连连。直到铜尺重新回到刘秀手里,才纷纷恋恋不舍地收回了目光。
欧阳中使有任务在肩,不敢在外边逗留时间太长。又命人将本次岁末大考的第六到第十名学子也叫了进来,代表皇帝赐予了每名学子一套衣服,一双鞋袜,并且温言鼓励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此时的长安城,只有二十多万户人家,规模远不如后世庞大。马车从太学开动,前后不过小半个时辰,便已经返回了皇宫。当双腿一踩上宫内的地砖,他的气质立刻大变。像一只觅食归来的豹子般,无声无息地,飘到了王莽日常处理奏折的函德殿门口。
守在门口的侍卫和阉人们都跟人相识,立刻入内代为通报。短短二十几个呼吸之后,另外一名平素被王莽器重的太监快步跑了出来,低下头,小声吩咐,“走吧,陛下让你现在就进去。怎么去了如此之久,陛下已经批了一百多斤奏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