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痞们被处决的那一天,朱佑特地跑去看了一回热闹。回来之后,在伙伴们面前口若悬河,将十几个地痞流氓在法场上被吓尿了裤子的丑态,描述得活灵活现。邓奉嫌他出去看热闹时不招呼自己,故意嘲笑他不务正业。朱佑却摇着头,大声道:“非也,非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第一,世间诸事,皆可修身。光知道埋头苦读,难免会读成书呆子。第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看了那些地痞流氓的下场,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辈子千万别活成那样的人。平素恃强凌弱,看上去威风八面。事实上却是别人眼里的一只土狗,用的着时驱赶着四下乱咬,用不着时,立刻抓了下汤锅!”
“呸!就你理由多!”众人听罢,一个个摇头撇嘴。但内心深处,却愈发地警醒。这世道,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会变成砧板上的鱼肉,官府时不时来割一刀,豪门家奴时不时来割一刀,地痞流氓再时不时来割一刀。三割两割,就会被分吃个干净,根本甭指望谁会手软,谁会替你主持公道!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并且有了努力方向之后,四名少年读书愈发用功。非但儒门五经研读不倦,对于其他馆藏各家经典,只要感觉有兴趣或者认为日后对自己有用的,也誊抄、背诵、揣摩,务求穷其本意。说来也怪,四人把心思都放在了读书上,根本没时间去跟同学往来。结果,非但未曾被同学们视为异类,身边的朋友,反而越聚越多。
有的人,如绿帽师兄苏著,还有一个名叫周昌的纨绔子弟,是出于误解,认为刘秀的背景深不可测,所以才有意跟他亲近;有的人,是出于精明,认为刘秀、邓奉、朱佑、严光四兄弟如此努力,并能持之以恒,未来的前途必然非常可期,所以才提前开始结善缘。有的人,是受了四兄弟的照顾或者恩惠,如邓禹、牛同等,感激之余,自愿追随。但是,更的人,则完全出于佩服、欣赏或者投缘,觉得跟四兄弟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话题,永远不用担心被欺负,遇到学业上的疑问,也总是能群策群力,快速找出最恰当答案。
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太学里便传起了“书楼四俊”的名号。同龄或者临近年龄的学子,都知道,有四个经常在藏书楼中打杂的同窗,学业出色,人品可靠,并且个个古道热肠。相比之下,什么“长安四虎”,“凤巢五霸”,“北城七雄”之类的绰号,反而没多少人再提了。即便偶尔谈到,大多数学子脸上也立刻写满了鄙夷!
第八十六章与书为伴气自华
无论太学里的师生在背地里如何交头接耳,但是,有一点,却谁都不敢否认。那就是,许子威这老怪物护犊子护得厉害。谁要是欺负了他的弟子和门生,他绝对不会因为顾忌对方的背景就不闻不问!
于是乎,刘秀的处境,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大为改善。非但以往几个受了王修指使暗地里给他小鞋子穿的教习和学吏大为收敛,就连太学里的一些纨绔子弟,包括绿帽师兄苏著等,都对他礼敬有加。谁都不想为了替别人出头,把自己和自己身后的家长拖累进来,成为许老怪下一次攻击的靶子!
对于周围众人态度的变化,刘秀当然能感受得到。然而,他的内心当中,却没有涌起太多波澜。首先,他原本就是一种沉稳宽容性格,对于外人的态度,并不是太在意。其次,他清楚地知道,大伙尊敬和忌惮的不是自己,而是恩师许子威。这就跟俗话所说的“头二十年看父敬子”是一个道理。
还有第三,就是百花楼的大火,至今还没找到“真凶”。长安城内的官兵都已经急红了眼睛,恨不得将任何与“西城魏公子”有过来往的人,全都当“疑犯”抓进大牢中严刑拷打。如此紧张关头,傻瓜才会跳来跳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于是乎,“低调做人,用心读书”八个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成了刘秀的座右铭。除了每隔半个月左右被马三娘以“考校武艺进境”为由,拖到许府后花园“痛殴”一顿之外,他平素很少再出太学大门。课余时间,几乎全都花在了藏书楼中,一边帮助负责管理藏书的学吏们修补书简,一边利用藏书楼中从不熄灭的油灯,发奋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