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一座灞桥分两界

大汉光武 酒徒 2239 字 10个月前

众人诧异地抬头,只见不远处的灞水桥头,黑压压不知道堵着多少人。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流民。而剩余的不到一成人,才是过往的官吏、旅客、商贩,以及外出吟诗怀古的学子。彼此之间,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泾渭分明,仿佛根本就不是同类!

“这群贱骨头,越来越刁钻了!”作为半个长安人,太学生阴盛对此景见怪不怪。撇撇嘴,主动跟周围的人解释,“知道皇上心怀悲悯,在长安城外开了二十余座粥棚。所以这群贱骨头就争先恐后跑去吃白食。若不是官府全力维持秩序,每年入冬之前,光挤下灞桥淹死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别管他们了,咱们从左边走。左尊右卑,我等犯不着跟那群贱人往一块挤。”

“嗯?”刘縯等人闻声细看,这才发现,灞桥被人用栏杆,分成了左右两半儿。左侧大概占了八成桥面儿,以供官吏、旅人、商贩和其他衣衫齐整,路引清楚的人通行。右侧那两成,才提供给前往长安,以求几顿热粥果腹的流民。桥下无形的墙,实际上是桥上那道栏杆的延伸。从人的眼前,一直戳入心窝。

注1:大尹,即郡守。王莽的新朝力行复古,所以郡守的名字,改用了周朝旧称,大尹。

注2:京兆,长安周边地区,相当于如今的大北京市。

昨天的章节编号又写错了,将三十八写成了二十八,晕。

{}无弹窗第三十九章一座灞桥分两界

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吃过早饭,结伴继续向西而行。

也许是老天爷存心不给朱祐表现机会,也许是因为各路真假蟊贼,终于意识到小孟尝刘縯是个万人敌,接下来十几天,大伙在路上没有遇到半点儿风浪。平平安安地,就从渑池、谷阳,一路来到了弘农。

弘农大尹、宁始将军孔永,乃为孔子的十四代孙,早年在长安为官时,曾经与阴固的弟弟阴方有过诗赋唱和。因此,将家人安顿下来之后,阴固立刻带着礼物登门拜访故交。顺道将数十颗用白垩粉与盐巴腌制过的“马贼”首级,交于官府处置。

那孔永虽然是孔夫子的后裔,却继承了子路的三分衣钵,绝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韦编”。数年前,甚至还与王莽的从弟,大司空王邑一道平定过“翟义之乱”,亲手阵斩敌将五名,夺旗十四面。因此,只是用目光朝着马贼的首级粗略一扫,就知道其中必有猫腻。

然而,他能从大汉朝的中郎将一路升迁到大新朝的宁始将军,岂能不明白哪里的浑水不值得一趟?命人将“马贼”首级拿去焚掉之后,又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话,就以“来日还要奉皇命巡视地方秋粮入库情况”为由,着令管家替自己将“贵客”送出了门外。

太学高材生阴盛见此,未免觉得心中好生失落。但司仓庶士阴固,却丝毫不以大尹孔永的冷淡态度为意。见自家儿子神情郁郁,便找了个僻静处,低声指点道:“宁始将军乃陛下心腹,他的府门,岂是随便就可以进的?他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召见我们父子,已经是天大的人情。新安县宰哀牢知道后,想必会在心中掂量掂量,到底应该不应该为了一个女人,跟咱们阴家拼个两败俱伤?再说了,今天孔大尹命人将“马贼”首级一把火烧干净之后,“马贼”身份,就彻底板上钉钉。今后哀氏兄弟即便还想着拿这些“首级”来反咬咱们,也无从下口!”(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