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祥岂能听不出赵永亮话语中争功的意思呢,想以权势压人?别人怕你,怵你,不好意思,我孙德祥不吃这一套。“赵司令,瞧您这话说的,就好像我们青年军的官兵们天生会打仗一样,有句老话说得好,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我们又不是神,我们不过是多读了两本书的人罢了。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好比
是种花,将种子种进泥土里,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风雨的浇灌才有机会发芽开花,一切都需要积累,没听说过,种子种下去,马上就能开花结果的,这不就跟扯淡一样吗?”
青年军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也需要升级和历练,先易后难,这是必然的过程。“得了吧,好事都落到你们青年军的头上那可不行,司令,这场滇桂之战打的也差不多了,是时候该收拾一下残局了,不如就让我去吧,我作为总指挥,第三师、六师和五师都调给我,保证拿下滇桂二省,
平定大西南,我可以立下军令状,若是食言,愿意将这颗项上人头送给司令当球踢!”
赵永亮憋着一股劲儿想打仗,作为一个指挥官,最爱的便是那种指挥千军万马,纵横天下的感觉了。打直系没把握,难道打滇系和桂系,赵永亮还没把握吗?小菜一碟!三个师七万兵马,足够了。“还是青年军上吧,把握更大些,我保证明天就能拿出来详细的作战方案。”孙德祥与赵永亮针锋相对,丝毫没有因为赵永亮是元老而让步,这不是让不让的问题,这是原则,原
则不可让步!
“行了,行了,你们两个都不要争了,听听司令怎么说吧。”郑少成打圆场,制止了他们两个之间的争辩,就怕再争下去的话,两个人就要挽起袖子干架了……
万事以和为贵,再者说了,争下去有用吗?毕竟鄂军真正说了算的又不是他们,真正的领袖袁兆龙还一言未发呢。赵永亮和孙德祥停止争辩,将目光投向了袁兆龙,两个人都希望袁兆龙能够将这份重任交给他们。
不用太多人,一个第五师配合青年军就足够了。
青年军专打主力部队,至于攻城略地这种大规模的攻坚战,这交给杜云杰就好了……孙德祥相信,这出兵的任务,校长一定会委托给青年军,自己的这个出兵套路绝对没有问题,为此,还事先通知了杜云杰,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在袁兆龙并没有命令的情况之下,他手下的两大将军
已经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开战了……不过,赵永亮可不想轻易的将这份功劳让给孙德祥,孙德祥是典型的学院派代表,赵永亮也曾经是个学生,但是他现在代表的乃是鄂军中“非知识分子”,凭什么好事都要落到他们青年军的身上,怎么?瞧
不起我们这群“泥腿子吗”?
“泥腿子”一样能打胜仗!张作霖的军中存在着“元老派”与“学院派”之间的争斗,袁兆龙这里何尝不是呢?不过,袁兆龙将分寸拿捏的甚好,争斗可以存在,但是要以良性竞争为主,不允许出现下三滥的陷害和栽赃,毕竟都是自家
人,自家弟兄。
在赵永亮和孙德祥的办公室里各自贴着一张袁兆龙亲笔手写的横幅:本自同根生。
既然是都是同根生的好兄弟,千万不要出现相煎何太急的悲剧……“话不能这么说,知道你们青年军能打,是咱们鄂军,乃至整个中国战力最强之部队,既然是最强,那就要打最强的对手才行,打奉系、打直系、打小鬼子,我们谁都不敢跟你们抢,可滇系和桂系,乌合之
众罢了,何须要劳烦青年军出动呢。再者说了,青年军的装备以及军官素养,都是宝贝疙瘩,万一折损点的话,都是无价的损失,还是算了吧,就别折腾青年军了。”赵永亮的话,在鄂军之中,仅次于袁兆龙,公认的鄂军“二把手”,虽说性格朝着飞扬跋扈四个字发展,但是其指挥能耐没的说,在孙德祥崛起之前,一直都是鄂军的标牌人物。他说话的份量,都得掂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