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大改革(二)

重生之军阀生涯 花尾龙 2280 字 12个月前

袁兆龙说道:“老乡,我跟我爹是生意人,路过此地,瞧见这里的庄稼为何都荒死了?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袁兆龙没有亮明身份,而是随便的编纂了一个父子的身份,不过他们两个的年纪对比,说是父子也没问题。

“唉,怎么说呢,都是给逼得没法子了,若是有活路,谁会扔下地不管呢!”

“哦?到底何故,与我细细讲来,就当是个故事听听也好。”

袁兆龙从口袋里掏出来一盒洋烟卷,递给他,上面还印着美人。农民顿时瞪大了眼睛,这可是个稀罕物。

“好说,好说。”

农民如蒙大恩,小心翼翼的将烟盒揣进兜里。三个人坐在田间地头上,点上一支烟,美美的抽上一口。老农民打开了话匣子,眼神中透露着哀伤。“唉,本来这些年收成就不好,连年打仗,要么跟北边打,要么跟南边打,何时过过一天好日子。每天从早忙到晚,伺候着这十亩八亩的庄稼地,苦等着能有个好收成,不求发财,但求能吃饱肚子,养活一

家老小。可这地总归不是自己的,交完了租子,大部分的粮食都被东家收走,本来剩下点余粮勉强可够过日子,可这总打仗谁能受得了?每次一打仗,东家总会找我们这帮佃户们要粮食,可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上缴呢?没办法,种地没了活路,只能各自逃命去了,起码要饭也比种地要好,别人还能赏口吃的,种地种出来的粮食,自己却没

得吃,多冤啊。这些荒地本来都是有人种的,后来都跑了,地也就这么荒下来了。

我的情况倒还好一些,家里头还有点存粮,也有三分属于自己的保命地。不过,看这架势,恐怕用不了多久,我也得带着一家老小逃命去了。”

听着老农民侃侃而谈的话,袁兆龙脸上有种火辣辣的感觉。他自认为开工厂、兴实业,通商贸,修铁路,沟通南北东西,鄂系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程度远超于其他军阀数倍有余。而且鄂系军阀的财政可以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不需要靠借外债度日。

今日不同往昔,群雄并起,三强争霸的局面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权力空窗期,鄂、奉、直谁都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和底蕴,可谁都无法互相消灭彼此,只能各自等待机会,不敢轻举妄动。这种局面在冯国璋或者是段祺瑞当权的时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段祺瑞的下野,导致了原本“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三大军阀并立,众小军阀们附庸的时代依然降临,除了混乱之外,再找不出其他的

词汇来形容这段时期。袁兆龙平定了桂地,与孙先生主导的粤系达成共识,威慑了滇系,大西南一带再无威胁,彻底平定后方,除了江东地区仍是皖系军阀和直系的部分地盘之外,毫不夸张的说,袁兆龙几乎已经一统长江南岸…

外患暂时不是问题,内政急需解决,这也是多年的战事积累所导致的后果,已经到了袁兆龙无法忽视的地步。

袁兆龙还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所记载的一句话,压迫近代时期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生产力是必须之行,可如何去做呢?袁兆龙犯了难,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江湖郎中,能瞧得出你的病症,可没法给你开出治病良方。

袁兆龙不是全能天才,你可以称呼他为一个帅才,统领全局,运筹帷幄,但要他两军阵前,指挥千军万马,这就差点儿意思了。同样的道理,不仅适合于军务,也可以用在内政上,也是一个意思。术业有专攻,袁兆龙不是专业研究经济和社会学的专家,身上也没有外挂,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他依然会努力,尽可能的想尽一切

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解放土地的生产力,这是困扰着袁兆龙的一个难题之一,土地资源掌握在大地主的手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拥有着九成九的土地资源,大地主集团掌控着绝对的优势资源,辛苦劳作的农民反而成了最

底层的存在,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阶级。

如何才能让大地主将土地资源释放出来呢?来硬的?

袁兆龙直接否定了这个想法。

军阀立身的根本乃是依靠上层阶级所支持的政权,如果硬要从他们手中夺走土地的话,无疑是自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