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冯国璋、曹琨为首,因为冯国璋祖籍是直隶,被戏称为直系军阀,二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因为段祺瑞是安徽人。
两大派系之争构成了整个社会政治军事矛盾的重心,这是第一档。
还有盘踞在湖北的鄂系军阀,大头目为袁兆龙、叱咤东北的东北王张作霖,这二人的实力稍逊一筹,属于第二档。
雄踞西南边疆一带的唐继尧的滇系、桂系、西北地方军阀、华革命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及被袁兆龙拆散的四川小军阀们,这些人属于第三档。
党派林立,管理混乱,冯国璋也指挥不动,如果说冯国璋想派徐树铮带兵去欧洲的话,作为皖系的领袖,段祺瑞肯定不干,他会认为这是冯国璋在故意的刁难打压自己,整不好容易再出兵变。
派自己这边的去吧,如说让曹琨带兵过去,万一主力被带去了欧洲,段祺瑞趁机发难怎么办?
所以说,冯国璋的心里很为难,不好下决断。
“其实,问题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袁兆龙为冯国璋出谋划策,给出自己的意见。
“哦?说来听听。”
袁兆龙道:“英国佬和美国佬督促国对德国宣战,要求国派兵去欧洲打仗,真的是为了打仗吗?想必洋人也清楚,咱们的兵吃的差,身体素质也差,不吃肉喝奶锻炼出来的洋鬼子士兵,打仗也是去当炮火,送死,这对咱们来说,是不公平的。”
“说的倒也是。”
冯国璋也承认这点,后勤保障决定了部队的战斗力,这句话是一点儿都没错。
他是亲眼见过洋鬼子士兵的伙食,顿顿吃肉和面包,还有水果呢!
再看看国兵的伙食,没办法,国家太穷,政府都养不活,士兵的伙食更差劲了,硬邦邦的玉米饼子,野菜咸菜,再来一碗掺着沙子的小米粥,这算是两餐的伙食标配了。
九成的部队基本都是这种配置,士兵们大多营养不良,哪有力气打仗。
本书来自
第四百二十章躲不过去的一战
“七千万英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朱尔典说道。
袁兆龙纠正道:“不是七千万,第一年七千万、第二年两千万,一共是九千万英镑。”
也谈不是狮子大开口,两年九千万英镑不算太多。
之前段祺瑞向日本人借贷的款项也因为他被黎元洪解除职务而告一段落,黎元洪强行断了同日本人之间的合作,失去了资金来源的民国政府再度面临着停摆。
向英国人借的这九千万英镑,将近一半是要用来还给日本的违约金。
谁让意气用事的黎元洪强行的撕毁条约了呢,还不起钱,只能再借钱,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一贯的作风。
“九千万可以拿出来给你们,需要时间。”
将近一个亿,朱尔典仅仅只是一个领事,他做不了主,但是大英帝国的远东利益关乎在国。朱尔典相信,等报告提交到议会,议会也会审批通过,除非是首相大人打算放弃远东。
欧洲战事如火如荼,英国面临的处境相当糟糕,持久的拉锯战,英国绅士们扛起枪奔赴欧洲大陆打仗,已经付出了百万人伤亡的代价,这是一场空前的大战,同盟会与协约国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接近千万人,东西南北的战火几乎席卷整个欧洲。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积攒的家底都要拼光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和光环能否在这次大战之后维持住,尚且难以预料。
尽管战争还没有结束,一切都在朝着好的一面发展,但实际所有英国人都已经看到了一点,大英帝国走向衰落是必然的趋势,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却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既然无力维持世界老大的地位,能否在战后维持住现状,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说,英国不愿意放弃远东利益。
倘若国的执政者倒向了其他国家,这对英国而言,将会是极大程度的一种削弱。
钱是肯定要给的,但是又不能让国白得这笔钱。
从袁世凯时代开始,英国佬一直督促袁世凯参战,一起参与欧洲大战。
袁世凯不想介入洋人之间的矛盾,于是一拖再拖,拖到死,也没能参战,仅仅是一个袁兆龙以地方的名义掺和了一下。
段祺瑞执政的时期,更是一个乱字了得,忙着内斗,没时间参战,于是乎又拖了下来,拖来拖去,从14年拖到了17年,还不见参战的动静,这让英国佬和美国佬很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