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不得不承认段祺瑞太损了,黎元洪有生活,有阅历,让他当官没问题,但让他挑起一个国家,还是力有不逮,黎元洪没有这个能力。
满打满算,黎元洪执政时间还没俩月,在这之前几年里,光钓鱼了,不参与实际政务,贸然的让他顶这个总统的岗位,寻常政务都忙不完,段祺瑞又使坏,一档子又一档子的麻烦事甩给他。
段祺瑞倒不觉得自己坏,笑了笑道:“没事,我心里有数,是想让黎元洪知道,总统不是那么好当的,既然敢夺权,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同时也要接受责任的重压!”
徐世昌点点头,承认段祺瑞说得对,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看样子,黎元洪这个总统要摊麻烦了。
“不过,对于欧洲参战这回事,你打算怎么办?”
与其是黎元洪的死活,徐世昌更关心涉及到国家命运的问题。
说起这个话题,段祺瑞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脸没有了先前坑黎元洪的喜悦之色,似乎也陷入到了一个难题之。
欧洲大战持续了两年,段祺瑞也在关注着事态的进展,英美列强得罪不起,德国佬也得罪不起,两边都不得罪当然是最好,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了。
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德国佬如今已是日落西山,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加入协约国,向德国宣战,去踩一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以说,段祺瑞倾向于对德宣战,不过宣战之后,究竟要派谁去欧洲代表国向德国开战呢?
本书来自
第三百九十四章施压
将国内矛盾升到国际矛盾,这个性质可不一般了,轻飘飘的三两句话,段祺瑞将烫手山芋甩给了黎元洪。洋人的秉性正如黎元洪所想的一样,都是坏人,他们才不会管国参战会不会损害国的利益,他们只关心拉拢更多的国家加入协约国,在国际彻底孤立同盟国。
作为华民国的国家元首,黎元洪选择弃战,原则是为了维护国的利益,实际则是损害了洋人的根本,他们岂会坐容国自由立?
既然是盟友,要拿出一个盟友的态度来,作为远东最大的国家,倘若国不参战,以后德国在远东的利益还怎么瓜分?
毫无疑问,黎元洪一句拒绝的话,彻底得罪了英美列强,段祺瑞太极推手炉火纯青,这下子,和洋人打交道,有的黎元洪忙了!和
段祺瑞争执,黎元洪可以红脸,两个人吵的脸红脖子粗,最后让段祺瑞摔门而去。但跟洋人红脸,黎元洪还没这本事,洋人惹不起。
黎元洪清楚的记得,袁世凯当初有了称帝的念头之后,四处谋求洋人的支持,然而洋人不希望国出现第二个皇帝,于是袁世凯的称帝计划往后暂缓了好些年。
洋人虽说现在的重心不在国,回到了欧洲,但其能量和余威仍是可怕的。洋人虽不在,但仍然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国的政局走向。
段祺瑞正在国院会见英国驻华总领事朱尔典,这位叫朱尔典的英国佬,早在光绪二年的时候已经来华,在国待了几十年,不折不扣的国通。
这位英国老爷子来者不善,质问段祺瑞。“美国人已经参战了,站在我们这一边,你们国呢?还要继续保持立吗?不妨明确的告诉你,战局已经非常明朗,取胜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不希望看见国以一种立者的态度看着战争结束。”
其实国的参战对于总体战局而言几乎无用,英美列强之所以要求国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根本目的在于战后的利益重新分配这一方面。这一场德国人掀起来的战争是史无前例的、旷古绝今的世界性大战,从欧洲到亚洲,涉及范围之广、波及国家之多,前所未闻,损失之惨烈更是无法统计,虽然战争接近尾声,同盟国已是强弩之末,英法等协约国又何尝不是呢!
幸好美国人参战给予了协约国强大的助力,当然,也不乏美国人占便宜发战争财这一说。德国佬的远东利益在国,不把国拖下水,一直保持着这种立态度的话,无法“合理的”分配德国人的在华利益……
所以说,协约国一定要国表态,要么加入协约国,参与欧洲战场,要么加入同盟国,一起被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