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这几年来,湖北的工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项指标也远超过其他省份,可湖北再强,也不过是一省罢了,也需要依靠外省的资源进补。
一个湖北带不动全国整体落后的工业,更带不动军事军工力量的增长。
所以说,鄂军的强大仅仅是基于北洋部队之间的相互较而已,而拿到国际,不值一提了。
这落后了几十年的差距,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抹平的,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青岛之战,鄂军惨败,轰动全国,老百姓们开始质疑起了北洋整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国最强的鄂军都被德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丢盔弃甲,若是换做了其他部队,又会怎样?是更惨?还是更更惨?
面对老百姓的质疑和怀疑,北洋政府坐不住了,袁世凯更是不淡定了,北洋的权威不容置疑,北洋的地位不可撼动!
于是乎北洋政府发出了一则声明,声明说鄂军向德军的挑战实属于鄂军私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一切与北洋政府无关!
鄂军的战斗力是很强,但在北洋谈不最强,鄂军代表不了整个北洋军体系,希望老百姓们能够清醒的认识,作出独立的判断,不要被造谣和谎话蒙蔽了双眼。
这样一则声明出来之后,北洋政府彻底撇清了与鄂军之间的关联,在北洋眼,鄂军是一支不听话,而被北洋军撇出去的队伍,企图与鄂军惨败青岛划出界限。
但北洋政府越是如此,老百姓们越是觉得这是北洋政府在欲盖弥彰,掩耳盗铃。
既然说鄂军不是北洋最强,倒是拿出一支能够代表北洋最强的队伍来较一下呀!
而对于这个问题,北洋政府选择了继续保持沉默,静静地观望着袁兆龙对于青岛之战惨败后的下一步举动,是继续增兵山东呢,还是此收手放弃呢。
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使整个华夏大地卷进了飓风,北洋军同样是炸开了锅……
本书来自
第二百五十一章惨败之后的反思
“司令,您真的一点儿都不生气吗?”赵永亮佩服袁兆龙的好脾气。
袁兆龙合书本,语气淡然道:“败仗已成定居,全国都知道了,生气有用吗?生闷气能够改变战局吗?能让冤死的千把号弟兄们都活过来吗?既然不能,生气又有什么用?”
袁兆龙又看一眼窗外。“吃了败仗要有失败者的觉悟,被骂两声又能怎样?你啊,还是要和国足球好好学习。”
“国足球?什么意思?”
赵永亮没听懂袁兆龙抛出来的梗,袁兆龙也懒得和他多费口舌去解释,听不懂算了。
作为一个资深的国球迷,现在的袁兆龙听着窗外的骂声终于体会到了足协主席的那种感觉了……
鄂军现在的处境和国足差不多,能力那样,差也差不了,强也强不到哪里去,虚伪的繁荣掩饰了虚弱的一切,给予太多的期盼和希望,同时也积压了太大的压力,嘴说着拼命好,只看拼搏的过程,尽力好,可当结果未尽人意,口口声声支持的人瞬间变成了声嘶力竭讨伐最狠的一波。
袁兆龙想夺取青岛,占领胶州湾,赶走德国人,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说过,能够一战定乾坤,开玩笑,他的对手是谁呀?
德国人!一战二战的始作俑者,欧洲列强的佼佼者,德国陆军实力敢称世界第二,但问世又有哪个国家敢称第一?
虽说驻扎在青岛的德军也五六千人的样子,可也是几个团的兵力,首批远征青岛的鄂军不过才三千人,鄂军在北洋派没有朋友,以敌人居多,远在山东的鄂军同样相当于是孤军作战,对付德军的同时还要提防着点山东军阀捅刀子。
所以说,首批远征军的意义在于熟悉情况,稳扎稳打,确立一个固定的大本营,等到其他部队陆陆续续抵达山东,再对青岛的德军施加压力。
然而赵永亮带出来的几个愣头青长官居然搞出了事端,险些将部队赔进去的同时还败坏了鄂军的声誉。
鄂军成了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支对外宣战的队伍也成了第一支遭受惨败的队伍,开门黑……
湖北支持鄂军的老百姓首先受不了这等打击,经过几年的发展,鄂军的战斗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跃提升,倒在鄂军刀下的北洋军阀一个又一个,都是有头有脸的名将,湖北老百姓们产生了一种鄂军是民国最强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