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云峰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远征青岛是一件光荣的美差的话,怎么可能会轮到自己呢?
凭资论辈,面有赵永亮,其次是孙德祥,再往后排还有陈林、张德彪等人,轮不他一个平时只是做参谋的角色来充当这支远征军的指挥官。原来,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台云峰感觉脑袋疼的厉害。台云峰考虑许久,说道:“依我之见,攻不如守,原地扎营,静候援军大部队到来,待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做定夺。”
此时此刻,台云峰觉得固守待援乃为策,毕竟德国的情况已是如此,本土打仗都忙不过来,谁还顾得远东这里发生的事情!
而鄂军这边不同了,大司令袁兆龙对青岛势在必得,一定要拿下这个胶州湾港口,三千人的先头部队只是个开始,大部队自然会陆陆续续的从湖北赶来。
打仗的三个重要的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起码要占据两个才具备取胜的可能性。天时有了,地利被德国人占着,差人和了……
不过台云峰的提案却遭到了部下的反驳。
远征军第二团团长站出来反对台云峰。“长官,在下以为不妥。”
“有何不妥?”
二团团长说道:“长官此举,固守待援,乃是久攻不下的无奈之举。我鄂军尚未与德军开战,长官出此下策,一者损我弟兄们士气,二者,山东并非湖北,鄂军在此没有朋友,山东之内大大小小的北洋将军们都是敌人,长久拖下去,难免会有阴险之人对我鄂军横加刁难。
所以说,在下不建议固守,应当主动出击,集优势兵力,对德军快速打击,撕开一道缺口以后,德军的防线自然会崩溃,那时候,青岛是我鄂军掌之物!”
“不行,这样做,太冒险!”台云峰直接否定强攻的想法。“我不能拿三千鄂军弟兄们的性命去冒险。
本书来自
第二百四十四章难以服众
青岛对于穆勒而言,是他多年经营的心血,是他一生最好的杰作。
“噢,老穆勒,你可一定要冷静,包围在胶州湾外面的国军队可是号称是国最强的鄂军。”
“国最强、鄂军,呵呵。”
穆勒不屑的笑笑。“别忘了,当初鄂军刚成立的时候,鄂军的建制和部队的训练方式都是我们德国老师教会他们的,德国人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的前辈,现在学生向老师发起挑战,用国一句成语来说,那叫不自量力,让强悍英勇的日耳曼战士来教一教这群国兵什么叫真正的战争!”
穆勒1897年率领德军登陆胶州湾之时,那时候的地方官员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让他们往东不敢往西,大清国的将军们见了他大气都不敢喘一声,而国兵给他的印象更是呆呆愣愣,双目无神,衣着打扮也是灰头土脸,哪里有一点军人的做派,分明是一群武装起来的叫花子罢了。
虽说一晃已经是17年的时间过去了,国大地也已是改朝换代,民国政府取代了清政府,城头变幻大王旗,换了个国号,皇帝变成了总统,士兵们还是那群人。
穆勒不看好,这17年的时间里国兵会有什么太多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当他听说鄂军居然号称是国最强的部队之后,更是笑了。
不是专指一个国兵垃圾,而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所谓的最强不过是从一群菜鸡挑选出来的一只略为强一点的罢了,总而言之,没什么可怕的。
骄傲的日耳曼人瞧不国兵,更是瞧不鄂军,论起现代陆军战争,传承普鲁士帝国的德国人可是现代陆军的先驱。
想学德国兵,先从踢正步学起吧……
青岛总督穆勒拒绝了投降和撤退的要求,接受了鄂军的挑战,纵使真的孤立无助,必须要撤退,那也要等到击败了这支挑衅的国部队之后再撤,用一场胜利告别国战场!
四方村,17年前本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渔村,德国人到来之后,对胶州湾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四方村的规模也随之改变,从一个渔村变成了港口居民村落,又变成了小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