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云峰都能通过望远镜里看见胶州湾一带的情况。
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下属们说道:“自打公元1897年开始,德国人侵占了胶州湾,到现在也有7年了,还别说,德国佬把胶州湾经营的有模有样,强过国内的每一处港口。”
下属有人说道:“经营的再好,也改变不了他们是侵略者的事实,这对每一个华儿女而言,都是一个抹不去的耻辱!”
台云峰点点头。“说的是啊,国贫民弱,难免遭受欺负,我们能做的是尽力的收复失去的土地,捍卫国主权的完整,既然德国人不想走,那咱们送他们走!”
台云峰又想到了一件事。“我忽然间记起来,想当年孙先生提出的反清口号有这么两句话:驱逐鞑虏,恢复华。用在这里也挺合适。好了,准备开战,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
鄂军发出的通牒,德国人收到了,投降和撤军,德国人一个都不选,对于鄂军,德国人很生气,英国人拉拢袁兆龙,他们也在拉拢袁兆龙,给出的筹码也是相当丰厚,可袁兆龙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最终却选择站在了无耻的虚伪绅士那一边。
当鄂军照会到手里的时候,愤怒的俄国驻青岛指挥官兼职总督托雷斯穆勒直接撕碎,拒绝撤退,更是拒绝投降,反而加紧时间备战,筑造工事,摆集兵力,摆出一副欲与鄂军开战的架势。
拼拼凑凑,德军士兵加强行征调的民夫,穆勒也凑出了一支人数在六千人左右的防守部队,但在青岛的正统德军还不到五千人。
毕竟远东并非主战场,德国人在青岛驻军不算太多,派五千人常驻青岛属于象征意义。
虽说鄂军远征军仅有三千人,鄂军五千人占据人数优势,别忘了,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鄂军的援兵会源源不断的从湖北过来,而德军的运气没有那么好了,死一个少一个。
四面八方开辟的欧洲主战场拖住了德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东西南北皆有战事,德国本土无力再向万里之外的远东提供军事援助,所以,与其说是驻守青岛,倒不如说是滞留更确切一些。
“总督,我们已经多次同国政府交涉,强烈要求国政府勒令围在青岛外围的国守军撤离,保障租界区的安全,但是国外交大臣曹汝霖却说,这一支来自湖北的国兵拒绝听从国政府的命令,针对我军的挑衅开战行为纯属指挥官个人所为,与国政府无关。”
负责外交事务的外交官史密斯查尔顿颇为无奈。
以袁世凯为首把控的国政府对待鄂军向德国宣战这一重大国际事件,居然保持了不管不问的观望态度,任由鄂军向德军发起挑战。查尔顿很不理解国政府这种行径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边打,一边看,难道说国的大总统袁世凯连隶属于自己部下的军队都管不住吗?国政府不管,本国援兵迟迟未到,被困在胶州湾的德国士兵孤军奋战,面临着孤立无援的绝境,最可怕的是隔海相望,还有一个日本国蠢蠢欲动……
真正意义的四面楚歌。
查尔顿道:“总督,我觉得还是放弃青岛,放弃胶州湾,保运实力,倘若真的开战的话,我们的境遇将会很危险。”
查尔顿爵士不赞同在青岛和国兵以及很有可能会忽然间打过来的日本兵开战的行为,暂时的放弃远东利益,他的意思是等到欧洲战事稳定之后再度卷土重来。然而总督幕僚却反对这种做法,他倾向于同国兵打一仗。
鄂军要夺回国的领土主权,他也要捍卫德国在此经营了多年的利益,青岛胶州湾已经被德国人建造成了国数一数二的著名港口,袁兆龙不远千里北图的是胶州湾,潜伏已久的日本人也在盯着这块肥肉。
这样放弃,拱手让给国人,穆勒心有不甘。“不撤,开战,用我们的枪炮子弹好好教训教训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国兵,让他们明白,在青岛,是我们说了算!”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