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鄂军与英国是蜜月时期,英国为了打压德国,拉拢袁兆龙,对湖北投资,帮助湖北建设,几乎是有求必应,看似好的跟两口子似的。
可袁兆龙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建立在同一敌人基础的合作关系将会随着对手的消亡而破灭。
不能事事都依靠洋人来帮忙,自强才是唯一出路,何况湖北造船厂是未来水师的关键,重之重,袁兆龙不可能将经济命脉掐在英国人手里,等到蜜月结束,英国佬拍拍屁股走人,到那时候,怎么办?
袁兆龙向他的岳父询问国内有没有知名的船舶型专业人才的时候,戴成祥向袁兆龙推荐了这位他小几岁的学弟,袁兆龙一开始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当他调查完李国林的履历之后,下决心,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把他给请过来!武昌造船厂是一家成立没多久的的新企业,名声不大,这样发出邀请,人家未必肯来。
又不是傻瓜,谁会放着国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不干,去一家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工作。袁兆龙怕厂长的面子不够,特地在邀请函的署名地方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又怕他认为湖北没有诚意,又在信封里夹了支票。
一倍薪水没有诱惑力,不怕,十倍不会动心,也不怕,一百倍,帝都拒绝不了的诱惑!
5000块银元,而且还是新发行的以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5000块很多,在这个十几块银元能买到一亩地的时代,5000块足够一个普通人挥霍一辈子的了!
袁兆龙不心疼钱,他认为李国林值这个价钱,他将会为武昌造船厂带来百倍千倍的效益,以及无法估量的人才效应,算是再给5000也无所谓!钱是死的,而人才是无价的。
……
“为祝贺新任长官段总督任,咱们川军的弟兄们都要给长官送贺礼,以表达咱们的敬佩和热爱之意,每一个人都要交,不交钱者,以违抗军规处置!都听清楚了吗,来,排队交钱!”
新官任三把火,段芝贵第一火烧到了四川官员们的身,官员们凑钱给他一份厚厚的大礼包,段芝贵的腰包塞的满满的,然而这还嫌不够,都嫌钱少,没人嫌钱多,于是第二把火烧到了军队里。
在团长的一声命令下,几千号人排起了长队,往他面前的纸箱子里投钱,在一旁,有军队书做着记录,将给钱人的名字和金额记下,等着将来算账用!
本书来自
第二百一十二章人才无价
走投无路的李国林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北的信件,一家名为武昌造船厂的单位向他发出了邀请。
怀着疑惑的心情,李国林打开了这份信。信说船厂的老板欣赏他的能力,希望能够请他去武昌担任造船厂的技术工程师,全权负责船舶技术事务。更让他惊讶的是,在这封信里夹着一张花旗银行的支票,面写的金额,几乎让他的双手不听使唤的颤抖,足足五千银元!
这些钱,他在福建造船厂一辈子也未必挣得到。
由此可见,武昌造船厂的诚意十足,自己还没说答应不答应,五千块已经落到了他的手里,他完全可以将钱收下,选择不去武昌的。
然而当他看到信件署名的时候,他庆幸自己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
署名赫然写的是:袁兆龙!
袁兆龙可以不认识他,但是他不可能不认识袁兆龙。民国风云一哥袁兆龙登过不计其数的报纸,袁兆龙也被塑造成了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枭雄形象。
亦正亦邪,坏起来的时候,民党危急都可坐视不管,甚至同室操戈。
好起来的时候,都好一个人站在国会的讲台替老百姓讲话。
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好人,只能说他是个怪的人。
没有党派之见,能和民党领袖师徒相称,也能和北洋将军称兄道弟。
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麾下的猛将如同赵永亮、孙德祥等人在之前籍籍无名,甚至还是学生,别人不敢用,他敢!
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部下都能对他保持绝对的忠心,愿意为他拼命!
李国林又发现了袁兆龙的另一个优点,礼贤下士,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至少他是一个愿意重用人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