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颤抖的手打开圣旨,念道:“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
这是一封退位诏书,大清国最后一纸具备法律效力的诏书,念着念着,小太监的声音开始哽咽。泪水从隆裕太后的眼角流下,打湿了精心画好的妆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手帕擦去眼泪,安慰自己,一定不能哭,自己是大清最后的皇太后,是大清最后的颜面。
孱弱的弱女子扛不起大清国的万里江山,只能尽力维持住大清最后的尊严,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溥伟痛哭失声,抹着眼泪鼻涕,若不是身边的载沣搀扶着,早已哭倒在地,朝廷不少的大臣们也在抹着眼泪,效忠了半辈子的大清国,从这道诏书开始算是亡国了。
唯独袁世凯北洋系的大臣们没哭,冯国璋环顾左右,长叹一口气,此情此景,现在的他甚至有些同情皇室了,同情再多也无用,因为国已经不再需要皇帝了。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圣旨念完了,袁世凯撩开袍子,跪地叩首,强挤出几滴泪水,故作声音哽咽道:“谢皇。”
随即站起身来,将圣旨从小太监手里接过,隆裕太后别过脑袋去,不忍看见这一幕,这意味着大清国的江山真的被袁世凯接手了。
袁世凯面向朝臣们,高举手的圣旨,高声道:“世凯定不负皇帝所托,还万姓黎民一个太平盛世!”
“大清国完了!大清完了!哈哈!哈哈哈!”
溥伟一把推开搀扶着他的载沣,狂笑着,跌跌撞撞的向外跑去,所有人都沉浸在大清亡国的悲痛,也没人在意他是否是疯了还是如何。
袁世凯举着圣旨向外走去,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张勋等人跟在后面一同离开,一直走出午门,袁世凯再回头看一眼紫禁城,从这一刻起,紫禁城已经正式成为历史了。
本书来自
第四十五章皇朝成为历史
感觉到气氛的不对劲,也怕袁世凯恼羞成怒,将自己强留在此,袁兆龙一刻都不想多待了,趁着他还没有别的想法,提出了告辞。
“大帅,在下还有些私事,不再多叨扰了,晚辈告辞了。”
袁世凯点点头,招呼管家。“嗯,过几天再见,送客。”
打完招呼,袁兆龙扭头走,陈林赶紧跟。
等到他们二人走后,冯国璋道:“大帅,放他这么走了?这家伙分明不想与我们为伍,以后定是后患,不如现在除去他。”
袁世凯摇摇手。“不必了,虽然他现在不肯加入我们,坚持他所谓的民主,不撞南墙不回头,当他撞的头破血流的时候,肯定会回头的。”
陈林护卫着袁兆龙急匆匆离开袁府,在确定没有跟踪者之后,二人赶去了一家部下提前预定好的客栈,便衣警卫们都汇集在此,将客栈里里外外的保护起来。这家客栈离租界区域很近,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以随时转移,北洋不方便在租界附近拿人。
“司令,京城太危险了,袁世凯已经明显对我们心生不满,我看不如咱们连夜离开吧,早点儿回湖北,这样还安全一点。”陈林建议道。
在袁府的时候,他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严格观察着四周的环境,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出点事故。左手手指偷偷的勾在藏在腰间的枪柄,一旦有所变故,他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掏枪打死袁世凯和冯国璋!
袁兆龙从茶壶里倒出一杯凉茶,猛灌一大口压压惊,他的后背都是湿的,可想而知,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与袁世凯聊天时候谈笑风生,都是强撑的,如今已是深陷虎穴,稍有不慎,便是性命之忧,生死被人把控的感觉很难受,他的理想还没有完成,不甘心死这么不明不白。
“走是肯定要走的,但不是现在,起码我们要看着清帝退位,像袁世凯说的那样,见证这伟大历史的时刻,皇朝时代从至此后再也不会有了。”
即使是想走现在也不可能走的了,京城是北洋的大本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袁世凯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客栈外面说不定早布满了袁世凯的眼线。既来之则安之,多待几日又有何妨,恐怕这次到京城的革命党人不会只有自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