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一副见鬼了的样子,死活不允许戴若彤回国。
戴若彤有时候真想抽他一个嘴巴,问他一句,自己回不回家管你什么事?又想到他的父亲是英国驻华大使,和自己父亲有生意的关联,戴若彤又将这股怒火压回心。
有时候,闲事管得太多,会惹得人厌烦。
“我们国有句古话,位卑不敢忘忧国,国不管现在怎样,还是将来会怎样,那都是我的祖国,我的家,我的亲人们都在那里,我要回家。”
戴维沉默,思考利弊,说道:“为了你的安全着想,我决定陪你一起去国。”
戴维想过了,国到处都在打仗,租界里肯定会是安全的,自己跟过去,看住戴若彤,不让她到处乱跑,二人独处的时间会增加不少,关系升温,慢慢的水到渠成。
“随你吧。”
戴若彤懒得去管他。政府高官家族,为人绅士有礼貌,样貌帅气,没有门第观念,戴维什么都好,是一个很理想的交往对象,唯独有一点,令她感觉不爽,戴维太大男子主义了。
戴若彤性格开朗,活泼洒脱,最受不得的是管制,而戴维偏偏想时时刻刻的给她套紧箍咒,不是她所向往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爱情。
愿意去一起去吧,希望到时候会知难而退……
袁兆龙再度走进了那熟悉的武昌军政府大厅,从遍地的破烂里,珍贵的捡起被践踏了无数脚的那面略有残破的五色旗,轻轻的拭去面的灰尘,重新挂在墙,负手站在墙前静静地看着旗帜,不由心感叹,终于回来了!
不甘心的冯国璋率部从湖北撤走了,留给了袁兆龙战后的一片狼藉废墟。摆在袁兆龙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湖北的重建工作。
本书来自
第三十六章着迷
公元1616年,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骁勇,建立金国,所向无敌的八旗骑兵很快打下了辽东半岛,隔着长城与大明相望,虎视原,是为清太祖。手机端
1636年,太宗皇太极改国号大清,1644年,清世祖顺治皇帝入关,清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统治正式开始。
1662年,圣祖康熙即位,拉开三代百年盛世帷幕,1840年,道光帝期间,英鸦片战争打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61年,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一边镇压着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起义,一边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自强运动,加速迈入近代化的脚步。
1895年,日甲午海战失败,正式宣示洋务运动失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带动了全国性的起义运动,封建帝国统治者们走到了最后的十字路口。
苟延残喘,持续了二百六十七年的大清帝国也走到了最后关头。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在三个人身——孙先生,民主革命的精神领袖。袁兆龙,湖北军政府的指挥者,全国性革命的催化剂。袁世凯,北洋军的总头目,大清帝国的守护者,亦有可能是大清帝国的终结者。
尤其是袁世凯,西方世界已开始将其看做是这个古老帝国下一个话语者,英国泰晤士报称这个叫袁世凯的胖老头儿,他的麾下有大清最高级的将领以及数十万忠心于他,远东最精锐强悍的北洋军,在国,一个具备如此权威的人叫曹操,改朝换代在他的眼,只是一句话的问题,这个国家未来的话语权掌握在他的手,和他搞好合作关系,涉及到英国在全世界的利益。
“若彤,又在看报纸。”
泰晤士河的一条小型游轮,一名身着燕尾服的金发卷毛的英国青年坐在椅子,脸带着和熙的微笑,看着一个华裔女孩。
叫若彤的女孩儿合手的报纸,报纸刊登着三个人的照片,袁兆龙、袁世凯、孙先生。
戴若彤是大清著名经济学家戴成祥的爱女,戴成祥是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洋海外学生,回国后创办了第一家私人银行,富甲一方,深受西方教育影响,感叹封建传统观念的差距太大,将爱女也送到了英国留学,接触学习先进的西式教育。
戴若彤有着秀气婉约的江南女子气息,精致可人的面容和含苞待放的身材,亲和温柔的气质令周围人着迷,经济学家的千金大小姐身边从不缺乏各式各样的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