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了会儿话,韩彦见谢之仪言语中多有保留而且颇多试探,不耐与之继续周旋下去,便以还有要事在身为由,起身告辞了。
谢之仪却连忙挽留道:“韩师弟且慢。”
“谢师兄还有何指教?”韩彦驻足笑问道。
“愚兄不才,这些日子养病在卧,闲来无事,便将鹞子岭掘铁铸兵一应事务的支出做了个预估。虽然未曾亲临现场,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既然受皇命参与此事,就决不可因为个人身体原因而携带。不管堪不堪用,还请韩师弟拿去,多少做个参考。”
谢之仪说着,便转身去书案前,将自己方才还在思量修改的估算簿子收拾好,交到韩彦手上。
韩彦连忙双手接过,当即满脸期待地翻阅起来。
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谢之仪做账的能力少有能与之比肩者,前世谢之仪还有个诨号,叫“钱袋子”,可见此人理财的能力。
果不其然,哪怕韩彦并不擅此道,但是匆匆一翻,也能看出其处处用心、多有精妙。
“谢师兄大才啊!”韩彦合上账目,毫不吝啬地夸赞道:“不愧是咱大周的‘钱袋子’!原本祁大人与我还在担心后续资费问题,看来,是我们多虑了。有谢师兄在,还能有什么资费问题?”
谢之仪见韩彦的夸赞丝毫都不作伪,长吐一口气的同时又不免感叹,如今这朝堂上像韩彦这般“纯粹”的人,还真是不多见了。
不得不说,正深陷低谷的谢之仪,被韩彦这番真诚的夸赞暖到了,感觉晦暗的人生像是有一道亮光蓦地投入,虽然不甚光大,但是已经足够他重新打起精神,坚定地走完剩下的路。
“不敢当。”谢之仪洒然而笑,复见当初的儒雅风流。
为了韩彦今日这份拉他出泥淖的恩德,他日在朝堂上对上时,他也会手下留情一二的。
韩彦接到京城来信,才知道康平帝趁着众臣对孙长玉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而弹劾他麾下之人的机会,狠狠地惩处了一批“孙家人”以报复回去的事情,顿时哭笑不得。
想都不用想,这肯定是父亲韩迁的手笔。
如此也好,正好警醒孙长玉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要以为君主年幼,另外两位辅政大臣不在京中,他这个首辅就可以为所欲为。
想到京城有韩迁坐镇,韩彦便放下心来,专意推进鹞子岭掘铁铸兵一事。
脱欢忙着后院扑火,自顾不暇,边境一时晏安,工期进展得十分顺利。不出十日,一切便都走上了正轨。
韩彦见状,便将人员调度、勘探开采等具体的工作都交由祁年负责,他自己则抽空去了一趟辽东军大营,探望已经能够下床行走的谢之仪。
毕竟是师出同门,眼下又同朝为官,不管政见、立场有何不同,该有的礼数总该是尽到的。
韩彦到得谢之仪帐下时,谢之仪正在帐内伏案沉思,听得通禀说是韩彦前来探访,他立刻从沉思中惊醒,起身整容敛裳,吩咐请进。
二人见面,少不得一番契阔。
“先前一直在忙着圣上交代的差事,未能及时过来探望,还请谢师兄见谅。”韩彦拱手歉然道。
双方立场不同,难免都有所保留和忌惮,比起同僚的身份来,显然以同门师兄弟的私交论处更为合适。
韩彦这句“谢师兄”一出口,机敏如谢之仪便猜到了他的意思,遂顺势笑应道:“韩师弟有有皇命在身,自然是耽搁不得。不妨事,不妨事。请坐。”
韩彦会意一笑,拱手致谢。
自己的这位同门师兄,于察言观色上向来机敏非常,要不然也不会凭借自己的能力,收获赞誉与帮助,一步步走到今天了。
两人分主宾落座之后,韩彦少不得询问谢之仪的病情:“谢师兄今日觉得如何?身体恢复得可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