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陪坐的韩彦微笑看着,不时地凑趣,心里却跟明镜儿似的。
直到小安公公进来传话,说是元嘉帝邀请小望之一同用午膳,谢之仪这才意犹未尽地起身告辞。
小望之亲自将人送出了营帐。
当着小安公公的面,韩彦不好说教小望之,只能耐着性子等到下晌小望之回来,这才将他叫到桌前,一本正经地问道:“你觉得谢大人如何?”
“学问渊博、见识独到,为人还诚恳温和,谦逊亲切。”小望之老老实实地回答了,嘴角止不住地扬起,“他要是到学堂做夫子,大家肯定……”
话还没有说完,突然回过神来,飞快地偷瞄了韩彦一眼,怯怯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他这么说,好像是在指责韩彦不是个好夫子似的。
可事实上,在韩彦和舒予的悉心教导之下,三味书屋出了不少的文武人才,已经成功做了镇国公的心腹亲卫的王平、今年刚顺利考中秀才的白亮、被谭县令再三恳劝到县儒学的张诚……
这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随意拎出一个都足以让人赞叹艳羡。
“谢大人若是肯到学堂做夫子,大家肯定欢欣鼓舞、一日千里,是与不是?”韩彦见小望之那副难为情的模样,不禁好笑道。
“爹爹,我不是那个意思。”小望之赶忙抬头摆手解释道,“我……”
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韩彦一脸严肃地打断了:“殿下,您是皇长子,大周未来的君王,‘爹爹’二字,微臣如何敢当?
“往日种种,还请立刻改掉。否则若是被有心人听去了,只怕会给您招来祸患。”
小望之委屈地撇撇嘴,但还是郑重地点头应下。
这些道理,韩彦和舒予早就跟他讲过很多次了,他虽然明白,但是心里总不愿意就这样和“爹爹”与“娘亲”疏远。
要是他不用做皇长子,能够一直一直留在獾子寨做爹爹和娘亲的孩子该多好啊!
可惜,那是不可能的……
等到迎归大典一结束,元嘉帝便因体力不支而提前回去休息了,小望之则不得不在韩彦的陪同下,与诸卿应酬。
好在众臣都体谅小望之刚刚认回身份,多有不适,只是想借请安之机在他面前留了名号罢了,很快便都退了下去。
等到诸卿各自散去,小望之抬手揉了揉笑僵了的脸颊,不觉得轻松,只觉得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只想赶紧回营帐,躺在床上摊大字。
“先回营帐里歇一歇吧。”舒予见状低声道,语气中不无担心地说道,“往后几天只怕少不得都如此忙碌呢……”
可谁知压根就不用等之后几天,小望之前脚才刚进营帐,谢之仪后脚就过来请安了。
得到通传时,小望之的小脸都皱成了一团。
他只不过是想歇一会儿喘口气儿啊,怎么会那么难呢……
韩彦见状,沉吟片刻,开口道:“我出去跟他说你疲累过度,正在休息,你且在帐子里歇着,不必勉强应酬。”
又转头叮嘱舒予:“你好生在里头陪着他。”
舒予点头应下。
可谁知小望之想了想,自己却改变了主意。
“算了吧。”小望之无奈道,“反正早晚都得习惯的……”
还是早点适应的好,否则等到了京城,更加手忙脚乱。
韩彦见小望之如此懂事,既心疼又欣慰,想了想,说:“好吧,我去请他进来。”
舒予闻言,勉励地拍了拍小望之的手,退到了屏风后。
等在营帐外的谢之仪,见韩彦亲自出来迎他,连忙做出久别重逢的惊喜模样,主动握住韩彦的手,感慨道:“之前就看你有些眼熟,没有想到竟然真的韩师弟你!”
韩彦借机抽出手来,拱手笑着赔罪:“情非得已,不敢以真面目见故旧,还请谢师兄原谅则个。”
既然谢之仪跟他装糊涂、论私交,那他就且陪他走一局,看他有何算计。
谢之仪对于韩彦的回应十分满意且欣喜,低声叹道:“往昔初次见到皇长子殿下,我就举得他英武不凡,还偷偷羡慕过韩师弟有子如此卓然不群,没有想到,竟然是皇长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