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还有事,我就先回去了。”心中煎熬的白起,见信已经送到,连忙推脱告辞。
韩彦知道今天祭灶,家家户户的都很忙碌,盼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倒也不多挽留。
“那我送送你。”韩彦笑道。
说罢,不顾白起的拒绝,一直将人送到学堂前的空地上,目送白起的背影消失在拐角的那株老树之后,这才转身回家,叮嘱小望之一句,回到充作书房的东间,拆阅书信。
信有两封,与以往一样,一封是韩迁寄来的,一封是庄贤寄来的。
韩彦略一犹豫,将庄贤寄来的书信先放在了一边。
韩迁在来信上说了两件事情,一是表达了对小望之幸存于世的惊喜和激动,叮嘱韩彦万事都以保全他们爷俩儿为要务,并且问他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二是提到了韩彦的亲事,让他千万要考虑清楚,不能为了保护小望之,就头脑发热、不管不顾的,欺骗委屈了人家姑娘。
“若汝一意求娶,须当谨记,男儿立世,以信义而存身。万不可‘事从权宜’,于他日临事反悔,推脱责任!”韩迁在信中一再叮嘱道。
韩家虽是累世官宦,结亲一向讲求门当户对,但是更加注重百年的清誉。如果不是女方提前知晓一切只是做戏,并且愿意配合的话,那么娶了就是娶了,夫妻是一辈子的事情,除非是将来遭遇变故,不得不中断夫妻缘分,否则绝对不能反悔。
父亲的答话早在韩彦的意料之中,然而亲眼看到父亲在字里行间的叮咛和训诫,他还是忍不住高兴又骄傲。
高兴的是自己选中的妻子同样被家人悦纳了;骄傲的是,即便是遭逢苦痛且含冤莫白,韩家人也从不曾放弃自己的清高傲骨。
韩彦忍不住想要立即和舒予分享这个好消息,然而一想到今天是祭灶,不便去张家蹭饭,只得暂且按捺下来,准备等祭过灶,再去寻舒予说话。
韩彦深吸一口气,静了静心,将书信放入信封中收好,转而去拆阅庄贤寄来的来信。
不愧是打小打出来的交情,庄贤虽然在信中抱怨了韩彦几句,说他神神秘秘的连他这个好兄弟都瞒着,但是知道韩彦需要他的帮助,还是毫不犹豫地回复道:“有事只管言说!”
张李氏止不住地庆幸又后怕。
幸亏当初她听了闺女的话,找白起打听了一嘴。否则亲手把闺女推进火坑,她这一辈子良心也难安啊。
当天,张李氏就找到了韩母,很是委婉地和她说道:“那样殷实富贵的人家,门不当户不对的,还是算了吧。”
韩母连忙劝道:“家境那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看孩子。别的不说,就单说霞丫头那门亲事,我们家和王家也‘不登对’啊。
“你听我的,舒予近年来越发地出众了,配王家那小子绰绰有余!
“再说了,同样冠着一个王姓,又是年节时有来往的本家,那户人家肯定不敢开罪霞丫头的叔父。等舒予嫁了过去,有霞丫头的叔父帮忙撑腰,断断不会叫她受半点委屈的。
“而且同是王家妇,舒予嫁过去之后还能和霞丫头还作个伴儿。遇事有商有量的,没事儿也能坐在一处说说话儿,这多好呀!
……”
可惜张李氏打定了主意,不论韩母怎么劝说,都只一口咬定自家配不上人家,委婉又坚决地拒绝了这门亲事。
韩母劝说许久无果,只得无奈放弃。
事后和丈夫韩勇感叹道:“原本是想着那户人家家境殷实,孩子也是个踏实肯干的,给舒予说成这一门好亲事,将来咱们霞丫头在王家也能有个知根知底的伴儿,没想到……唉……”
韩勇不以为然,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强扭的瓜不甜。到时候万一两边出了点罅隙,左右为难的还是你这个媒人。只怕非但帮不上霞丫头,说不定还带累了她。”
韩母一听这话,低头想了一会儿,遂抛开不再提这件事情了。
等到韩霞和王行来韩家送年礼时,问起这件事情,韩母一一说了。
韩霞闻言十分惋惜,小声嘟囔道:“唉,原本是想着我嫁的不错,也帮衬着给舒予姐寻一门好亲事的。而且我们俩本就处得好,要是再都嫁去了王家,一个大家族里,互相之间也有个照应呢……
“不过,既然张婶子不同意,那还是算了吧。”
如今成了亲,知道为人媳妇的种种不易,她也不愿意再去勉强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