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李诚不禁联想到了清初的所谓八大“皇商”。商人自然是无节操可言的,为了利润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尤其是所谓山西八大皇商,更是如此。不断的将后金需要的战略物资运出去,换取巨额的利润。
而用来购买这些物资的贵重金属,则是后金入关劫掠而得。可以说八大“皇商”就像一条巨大的蚂蝗,附在明朝的身上吸血。为了一己之利,置天民族利益于不顾。
想多了想多了,李诚苦笑着摇摇头。或者说是对人性要求太高了。不过这个事情肯定不能放纵的,李诚想了想,回到书房后自己动手研磨,提笔写了一份奏章。李诚很少写奏章,这家伙就是这么不务正业。在登州的时候,奏章都是许敬宗写,他用印。
这一次李诚的奏章还是围绕海贸来写,当然李诚不会提出狗屁“海禁”。大唐缺少贵重进入,缺铜,这些都可以通过海贸来获得。所以李诚先是大谈海贸的好处,最后才转了一下话题,提到了违禁物品的问题。
李诚不是那种只管提问题,不找解决之道的人。那样跟所谓的清流没啥区别。找毛病谁不会啊?你得找的出毛病,还得解决问题。所以李诚主张,加强巡察力量,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负责巡察,设在船舶司的下面。
彻底断绝违禁品走私是不现实的,只要有暴利可图,这种事情就会一直存在。总是会有人铤而走险的,不能因噎废食,只能尽量的避免,加强打击力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就看利大于弊还是反之。
说到底,明末的问题还是明朝自身的问题,不然就算八大皇商再牛逼,后金也是个完。整体体量对比太过悬殊了,朝廷自身腐烂了,自上而下的腐烂。
唐朝会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会,而且一定会。如何避免呢?李诚觉得不可避免。唯一的选择,就是希望这个民族在这个朝代,找到一个机制来尽量培养出更多的信心血液。始终保持一条向上的通道。
历史轮回,朝代更迭,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不可逆转。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办法。说句难听一点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和昌盛,一直都是精英阶层在引领。既得利益者总是会变着方的给自己捞好处。
阶级固化不可逆,当社会顶层总体上都是一群短视者,只看到眼前和个人利益的时候,这个国家自然就会走下坡路。
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晚年照样糊涂。不是每个人,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不犯历史上雷同的错误。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这句话尽管是一个错误的翻译,但是却把道理说的更为透彻。历史,一直在起起落落中不断的向上。
两仪殿很大,也很安静,不知道何时开始,两仪殿议事的时候,不再是跪坐而谈。变成了一个人一把椅子,有靠背的官椅。
第四百九十四章不可因噎废食
武约是个聪明的娘子,很多事情真是一点就透,刚才在大堂里,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这就很说明问题了,他们不想彻底的撕破脸。太原王氏那个白手套,脑子不好使是例外。其他人呢,可不傻的。
刚回到庄园的门口,看见有人等在这里,见了李诚两个小黄门赶紧上前来:“李总管,陛下有命,明日两仪殿议事。”这是有多着急,连大门口不进,传个口谕就告辞了。
李世民这是有要搞什么事情呢?想了好一阵都没头绪,干脆就不想了。今年离开长安是很不现实的事情。正瞎捉摸呢,书房帘子外有人说话:“郎君,程家三郎来了。”
李诚飞快的起身出来,门口站着的自然是崔媛媛,看见李诚脸上微微一红,这是被搞怕了。李诚略带歉意的一笑:“怎么不进去说?”崔媛媛回头看看院子门口的丫鬟,低声道:“芊芊的面子不要了?回头去妾身的院子里,怎么折腾都行。”
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崔媛媛就是这句话的标准模板了。知道男人喜欢什么,并愿意放纵男人的一些特殊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武顺了,这女人怎么说呢?智商不高,不然也干不出母女齐上阵战高宗的勾当。
崔媛媛要说内宅里的小聪明,绝对是排第一的。好在她也没啥野心,李诚就喜欢她这一点。“知道了,我这就到前院去。”李诚说着往前走,经过崔媛媛身边时,低声道:“晚上去你那,记得洗的白白。”
李诚很干脆的走了,崔媛媛站原地还在微醺之中。也不是没经过事的女人,当是刚才那一下,热气在耳边环绕,说出那种话来实在是让人浑身起热。
程处弼满面风尘,正在堂前用茶,李诚出来是立刻放下茶杯,上前抱手:“见过哥哥。”
自打李诚走了一趟高昌,兄弟会那帮人来往的就少许多。其中原因很复杂,李诚心里有数,也不会去抱怨什么。张大象和程处弼,倒是一点都没改变,此刻一脸的激动。
“自家兄弟,无需客气,坐下说话吧。”李诚上前一个熊抱之后,抬手拍了拍程处弼的肩膀,示意落座。
程处弼坐下就开始吐槽:“直娘贼,有好处哥哥前,哥哥后的叫着。没好处,一个个看不到人影。旁人也便罢了,那房二还有尉迟宝琪,小弟真是看走眼了。”
听了这番话,谁敢说程处弼啥?这是人精一个,心里有谱的很。
“莫要乱说,房二的事情,另有原因。宝琪那边,顾虑更多吧。”李诚宽解了一句,也没提别人,就提这两个。其他人没必要解释,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