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疯狂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3287 字 10个月前

“胡汉三,带十个人,在码头附近隐藏,敌人败走,杀出来断其退路。”

“牛大贵,带二十个人,在仓库左侧埋伏,一旦敌人出现与守卫接战,立刻杀出来。牛二贵,你带二十人,在看着进野市的路。王麻子,带上二十人,负责游走接应。避免危及野市周边的百姓。钱谷子,带上三十人跟着我。”

一通命令下达之后,众人纷纷摸黑出门。李诚一回头看见一双紧张的眼睛,笑了笑走过来。“自成,你还是呆家里吧?”崔媛媛紧张的抓着他的手说话。

“这么晚了,怎么跟来了?不是让陪着芊芊么?”李诚笑着低声问。

“平时你都在屋里陪着芊芊,今天还特意让我来陪。妾身就猜到一定有事。放心,刚才起来时,芊芊睡的很死。丫鬟们也都睡死了。”崔媛媛解释了一句,担忧之色浓郁。

“放心吧,那些人的目的是仓库和码头,这里是长安城脚下,天子的眼皮底下,他们不敢乱来。为以防万一,我让李山和杜海看家。”

崔媛媛欲言又止,李诚转身走时,抓住衣袖:“一定要安全回来。”李诚点点头。

崔媛媛很清楚,门阀士族蓄养的不仅仅是奴仆,还有大量的死士。李诚把事情一说,崔媛媛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这一次是针对李诚的有一定规模行动。其目的未必就是要弄死李诚,但是点一把火,烧了作坊、码头、仓库,甚至野市。

这样一来,李诚出现了巨大的损失不说,家里的匠人哪个还敢安心个他干活?三两下就跑的干净了,李诚手里最值钱的不是什么仓库和作坊,而是一批掌握技术的工匠。

高晋安静的跟在李诚身后,待到李诚出门时,上前拱手:“家主,奴婢一定会死在主母前头。”李诚露出笑容,拍拍他的肩膀:“想多了,没必要那么紧张,在我看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破之,不过是弹指一挥。”

关于这一次针对性的打击,李诚想过很多可能性,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这些这些人会如此的疯狂。黑暗中潜藏的一个又一个黑衣蒙面人,正在缓缓的逼近李家。

视线很好的李诚,尽管看不清楚每个黑衣人,但是却能看清楚这次袭击的规模。

这不是要来烧仓库,这是来至李家于死地的。为什么会搞这么大?李诚颇为费解,但是已经没时间去想了,情况比预想中的要严重。计划必须做出改变!哪怕放弃仓库和作坊。

天空中半弯明月,地上稀稀疏疏,黑衣人分三个方向潜入李庄,直扑李宅。

“大郎,会不会闹的太过了?”树林里两个黑衣人在低声交谈。

“李诚辱我太甚,我必杀之。”咬牙切齿的声音在黑暗中传的很远,好在林中没有外人。

第三百九十三章疯狂

有的事情,是不会因为李诚有没有才尽而改变的。李义府微服来访那天说了一句话,作法自毙。这话不是乱说的,是有其深意的。

即便李义府是奸臣,是小人。在李诚看来,他比那些门阀大族要强的多。这人,至少知道报答李诚,但是有的人却得了好处,不知报答。

一场文会热热闹闹,天近黄昏娘子们才散去。李诚倒是早早就带着崔芊芊离开了,实在是不放心,出来散散心就算了,不好多耽搁。

娘子们目的达到,次日便告辞离开,不可能一直呆在李家的,那样不成样子。

武顺把一干娘子送走的时候,李诚在书房里看着面前的一份密信。这是继李义府之后,第二次示警的消息。这信高晋出门办事时,有人悄悄塞他衣袖里的。

这个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诚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李世民为何派人来问他去不去随扈,而不是直接下令让他随扈。皇帝老子肯定知道点什么,但是他没明说。

可以肯定的是,有人在酝酿一场针对李家的行动。如果李诚真的去随扈了,这事情估计也就风平浪静,悄无声息的下去了。毕竟激怒李世民的代价太大了。但李诚却没去随扈。

九成宫内,李世民享受着山间的阴凉,还有身边少女徐慧的陪伴。大太监的出现,让李世民微微皱眉,叹息一声道:“查清楚了?”

徐慧很自觉的告退,大太监上前开口:“做的很隐秘,查到的都是一些小喽罗。”

李世民嗯了一声:“他们倒是不缺门下走狗啊!朕是不是太无情了一点?”

“陛下看似无情,实则是在为自成想。总不能让陛下一直遮护下去吧?”

李世民没再说话,轻轻的摆摆手,大太监悄悄退下,出来时擦了擦头上的汗。

李诚串起的太快了,即便他做了很多事情分担注意力,也难逃成为众矢之的。财帛动人心!上一次针对李诚的弹劾,紧紧是个开始。李泰的文会之后,关于李诚的谣言和八卦,不胫而走,可谓满城风雨。

李诚最失望的还是崔芊芊的娘家,大家族的无情,他又一次见识到了。切断与崔氏蓝田房的合作之后,等来的不是幡然醒悟,而是崔氏的继续观望,甚至还可能搬着石头准备往井里丢。在利益面前,没什么好说的。

崔寅此刻非常的痛苦,他是崔氏最看好李诚的人,两者之间的合作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有的人就是不知足啊,崔慎行虽然是一家之主,但是在大家族里头,他也需要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坐稳这个位子。

书房里的气氛近似凝固了,热的一头是汗的崔寅,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圈子:“大兄,不可一错再错啊。”崔慎行仿佛神游天外,呆呆的看着面前的一幅字,这是李诚的作品。崔芊芊特意为他讨要的。上书: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