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皇帝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还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是亭长出身,就是乡村干部一个。一个是最底层的草根出身。这两位皇帝很有代表性。具体体现在收拾功臣都比较拿手。
相比这两位来看,李世民算是非常之厚道了。
所以呢,李诚的话还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在敷衍李二。
“竖子!朕在宫里憋闷的慌,出来散散心,不许对外说。”李世民强调了一下,李诚呵呵呵,那意思不背这个锅。李世民瞪眼了,李诚才道:“臣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正说着话呢,迎面来了十几骑,快马疾驰,很是嚣张。眼看逼近了队伍,也没有停下的意思。李诚见状微微皱眉,策马上前,挡在李二身前,示意队伍靠边让路。
两边交错之后,十余骑走远了,李世民怒道:“蛮夷!”
李诚听了一愣,这时候脸上帖块膏药的李君羡开口:“结社率,不是蛮夷是个甚?”
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回宫一定好好收拾他!”
李诚心里一句:卧槽!是这货啊,果然还没有谋反。想着心里不免有点不安,回头看一眼远去的烟尘。
已经出去一里地的结社率,突然勒住了缰绳,回头看一眼,自言自语:“刚才那伙人,好像有几个很眼熟的。”
身边一个随从道:“李自成啊!长安城谁不认识他?”结社率悻悻的点头:“没错,就是他。不对,我说的不是他,是他队伍里那些骑士,好像是百骑的人。”
“百骑”两个字,在结社率的脑子里炸了,瞬间脱口而出:“皇帝在其中。”
结社率有点慌张了,今天在官道上纵马发泄内心的不满,明天可能就成为自己倒霉的根源。皇帝不会亲自动手收拾他,但是让他哥哥突利收拾弟弟,那不是很轻松的事情么?“狗皇帝!”结社率想到了即将面对的后果,气的狠狠的挥动马鞭。
看见一身便装,做贼一般进门的李老二,李诚心头腹诽:不务正业的家伙,说好的皇帝陛下日理万机呢?
“见过……”李诚说个开头,李世民就摆手:“莫要声张。”
李诚强忍去给魏征、马周、王圭等人报信的冲动,极为勉强的改口:“李掌柜!”
“嗯,这个称呼好。就是来打个招呼,先走一步,城外汇合。”说着转身走了。
李诚一阵无语,心头最后憋出一句话:当皇帝也不轻松啊。
大臣们对皇帝的最高要求,就是在宫里混吃等死,什么都不要管。这个模式有一个专属名词:垂拱而治!实际上这是个理想模式,没有实现的可能。
即便是在宋朝,文臣气焰达到最巅峰的时候,也没有真正愿意上的垂拱而治。宋仁宗都不会彻底放权,何况他人呢?
李世民经历充沛,喜欢往城外跑,因为这个没少大臣谏言。各种阻拦,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就该安心呆在皇宫里,乱跑是不对的。
理论上来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毕竟这个时代的医学太落后了,社会治安也不像史书里吹嘘的那样,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利的象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最重要的人物,其个人安危关系帝国存亡,不能出任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呆在皇宫里是最安全的。李世民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不愿意受约束是人的天性。越来越强势的李世民,现在已经很少有大臣能约束他的。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怕在家养病的魏征和马周罗嗦,早早出宫,偷偷溜出来,就是想好好
玩一天的。
出来玩要是带着数百上千人,那还玩个什么劲?人带的多了,还有个问题,就是大臣知道了,又要骂他是个扰民的昏君。
这个时代的诤臣,可不是后来明朝那些骗廷杖的文人,他们是真的会跟皇帝死尅的。比如孙伏伽,魏征、马周之流。他们是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的,为了理想是能玩命的。
当然了,他们的理想跟利益不冲突就是了。出于安全考虑,大臣不喜欢皇帝出门溜达,可以理解。但是在李诚看来,在安保工作到位的前提下,皇帝完全可以出来做个秀啥的,而不是每天躲在宫里。说道危险,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不照样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