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善后

书剑盛唐 断刃天涯 3366 字 10个月前

“哥哥说哪里话,只当是提前领了醉仙楼的红利。”程处弼小心翼翼的拍马屁,李诚瞪他一眼:“要不是你嘴不严,怎么会出这等事?别看现在坏事变好事,你的处罚少不了。”

程处弼也是心悦诚服,拱手道:“但凭哥哥处置。”

李诚没有搭理程处弼,而是看看众人道:“这一次的红利,处弼拿一万贯的整数,其他的大家平分,没意见吧?”

“哥哥,这可使不得,这里头哥哥出了大力气,我等如何能平分钱?”新加入的这几个,也是人精子,高真行赶紧站出来说话。要挣钱,紧跟李家哥哥,这是共识。

“对,我等不要平分。”众人纷纷表态,生恐落在人后。

李诚淡淡道:“我还缺这点钱?再说了,大家都在出力,我不过出了点子。行了,别废话了,就按我说的分配。懒得费口水跟你们较劲。”

“哥哥高义!”众人纷纷拱手,表示永远紧跟在李自成哥哥为首的兄弟会大旗之下。

“对了,分了钱,拉回家的时候记得小心点,别传的人尽皆知,你们在大豆中挣钱了,招人狠的。”李诚特意提醒了一句,免得这帮人显摆,遭人羡慕嫉妒恨,引来黑手。

次日早朝,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放出了朝廷干预大豆价格的大招。

朝臣的反应各异,因为这是一个新问题。如果是粮食价格问题,那就没啥可说的。现在是大豆,大豆只是一种饲料,百姓没饭吃才会去吃这个。

总的来说,支持率一半一半。当年秦王府的班底,基本都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反对派的旗帜,还是魏征。第一个站出来,举着笏板:“陛下,大豆价格波动,乃商贾自取灾祸,关朝廷何事?商贾贱业,朝廷没必要为其贪得无厌负责。”

这个时候龙椅上的李世民,心里就一个念头。李诚果然是神机妙算。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李诚告诉李世民,大豆风潮,收到重创的是一般的商人。那些士族的商业代言人,因为根基雄厚,伤不到根本。毕竟很多大豆,就是士族自己仓库里拿出来的。

保护商贾的目的,不在意保护商贾本身,而在于保护一个经商的大环境。而且李诚断言,魏征一定会站出来反对,反对理由一定是商贾下贱,贪污无言,提前告诉李世民该怎么应对。“玄成一向劝朕爱民,难道这些商贾,就不是朕的子民么?再者,商贾收到重创,市面萧条,必将导致各种物价上涨,最终受损的不还是长安百姓么?”李世民头一次在面对魏征的时候,如此理直气壮的怼

回去。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五天的时间能干多少事情,玩过期货的人都知道,别说五天了,五分钟就能让一个身家千万的人破产。所以,五天的时间,足够李世民找够人头,然后把李诚囤积在城外各家农庄的二百万石大豆,以人头

分散的五天期货方式卖出去。这些人操着外地的口音,收一成定金!

李世民需要一个借口来插手市场,否则就是与民争利,要被人喷死。现在这个借口有了。就算是一成的定金,李世民也赚的盆满钵满。更何况,唐朝的商人哪里晓得,商界还有这种坑人的手段。就算是最老练的掌柜,五天后交货的大豆,价格按市场价格八折,数量也不是很大,只要一成定金

,看着眼前大豆的价格,毫不犹豫的交定金签合约。

大豆交货的日期到了,长安城里想死的商人和掌柜无数。

李世民这个皇帝,在李诚的协助下,一手操纵了这长大豆战争,赚到手的钱是十万贯。这个时代的商人最重的就是一个“信”字,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如果没有信誉做支撑,生意你都做不成。所以,就算市面上大豆的价格从五十文一石,跌到二十文一石,五天期货依旧全部完成了交易

,一笔跑单的都没有。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商人,又没啥大背景,他们选择了死来逃避。据统计,这一次大豆风波,倒是三十余人上吊。相比与整个长安城的权贵和士族,这三十几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他们的死,换来的是不

过是一声叹息。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唯一让李世民意外的是,有十几个胡商牵扯了进来,他们做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在大豆价格达到五十文一石的时候,以四十五文一石的价格,买进了内府的大豆期货。李世民挣钱了,但是心里却很不踏实,因为长安城的大豆实在是太多了,内府放出二百万石的大豆后,价格开始跳水。次日就跌到二十文一石,又过了一天,大豆价格跌到十文钱一石。即便是这个价格,

大豆也无法再卖出去,只能堆在仓库里。

李世民心里非常的不安,作为一个皇帝,直觉告诉他,这事情不能这样下去。所以,赚钱之后的李世民,没有先感谢李诚,而是把他叫进宫里,开口便问:“如何收场?”

李诚看着皇帝,心里很不爽,你挣钱的时候怎么不想怎么收场呢?

但是这场大豆战争因自己而起,又因自己而导致现在的局面,还有皇帝大腿的因素。李诚稍稍沉吟道:“陛下,解决之道还在朝廷。”

李世民不动声色,朝廷牵扯到商界的事情,以前都是用刀子说话,这一次李诚教他用商业手段说话。狠狠的开了一把眼界之后,李世民决定虚心请教。

这时候李世民想起了李诚说过的话,“吟诗作赋非我所长,种地经常才是强项”。看来,这竖子没有撒谎,他经商真的很厉害,种地还要等等看。“大豆可以榨油,榨油之后,豆饼是一种绝佳的饲料。所以,臣建议,朝廷出资,以每一石十五文钱的价格,收购大豆,避免商人血本无归,伤了经商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彰显朝廷的仁德,最后,还可以

借这个机会,制定一系列法规来规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