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娘子手里的公债卖不卖?我多给十枚钱!”要不说好人有好报呢,利息不用等两年后了,现世报,刚出门就会碰上手里掂着钱袋子的人,全是新币和金币,一手钱一手券,童叟无欺。
湟州人在这时候也没那么高尚了,连地方都没动就赚了十枚钱,必须卖,卖完了拿着钱赶紧排队再买,还得叫人回家报信,赶紧拿着家里的钱过来买公债啊,来晚了就挣不上了。
这些收购债券的人无一例外全是内地商户的伙计,他们的反应没有本地人快,还没拿定主意呢银行外面都排上队了。
但是他们的资本和脑子比老百姓高,买不到第一手没事儿,咱收二手的,拿上两年就能多得一成五的利息。这钱赚的容易,还没啥风险,随时都能把债券花出去。
“诸位,钱借到了吧?刘大人,钱有了,如何把湟州城建好就看你的了。这事儿本官建议别全由你自己拿主意,多和11人代表商量商量,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防御固然重要,但也别光顾着造坚城,还得考虑百姓生活、商业繁荣和未来的城市发展问题。我会让王七尽快赶回来,甘州和肃州都是由他主持的,在这方面他才是专家,你们自己商量着办。蒋大人,马尾城也可仿效湟州此法,但有个问题需要注意,不要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借钱的时候不想着如何还钱,那就是没打算还。关于这点我提个建议,各位回去准备准备,从明年开始各城的收入、支出不仅仅要进行预算,还得公布,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钱都去哪儿了,还剩多少、还缺多少,下次再发行公债的时候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银行门口发生的一切全都被湟州和甘凉路的大部分官员看在眼中,其中也包括洪涛。他在布告没公布之前就来了,公债的很多细节都是他和紫菊、王八一起决定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他而言也是煎熬,万一失败自己的名声受损是小,影响各城的发展是大。
现在终于能扬眉吐气了,把刘松和蒋二郎教训得小学生一般,这两位不光不能顶嘴还得点头称是。没辙啊,说得再有道理也不如现实来的硬气,三千枚金币已经到手了,还是领导高明,除了赶紧跟着学之外别无他途。
否则用不了几年官位就坐不住了,帅司大人身边那群孩子一年比一年大,既然周一日能当女知州,她们应该也没问题,说不定还更厉害呢。
还得说韩大娘仁义,她最终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用回鹘人买的公债抵偿不足,但不给利息,公债面额是多少就当多少。
回鹘商人的酒劲儿早醒了,一听这个办法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用三张面值一金币的公债纸券付了账,才得以脱身。
这个举动立刻就引起了风雪楼里很多商人的关注,结果韩大娘一晚上都没闲着,不是这位大官人请就是那位大官人召唤,绕老绕去全是一个问题,公债能当钱花!
韩大娘给出的答案也很质朴,她说风雪楼既然开在湟州了就没打算轻易舍弃。湟州城越大越繁华,她的生意就会越好。所以她非常希望官府能赶紧借到钱,快点把这座破城市扩大。
而拿公债当钱对她没有任何害处,反正放个两年,到期之后拿着债券去银行里就能把本金带利息全换出来,这笔收入也不是小数。钱不管放在哪儿都不会生小崽儿,她又不打算投资别的生意,干嘛不挣点利息花呢。
这件事儿对她左右都没坏处,所以不光可以用债券应急,还可以直接拿债券结账,有多少她要多少,反正也不用付利息,白挣钱的事儿干嘛不做?
能在风雪楼里吃饭住宿的商人个顶个都是富商,这里的价格并不比开封便宜多少,无它,物以稀为贵嘛。
听了韩大娘的回答,立马就有人心中豁然开朗。没错啊,湟州城扩建对大家都是有利的,谁的买卖大谁占便宜。要是韩大娘这种有房有产有大买卖的人都不怕官府赖账,自己为何要怕呢?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这几位回鹘商人第二天就要离开湟州带着货物返回家乡,可是这一路上到肃州必须得交一次税,他们连喝花酒的钱都不够了,拿什么交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