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敌人来袭或者当地人的反叛,只要规模不是太大,他们完全能够自发组织起其他的拓荒者一起反抗,还反抗得很有力度。比目前北宋朝廷搞的地方团练、弓手要管用的多,毕竟这些人是真刀真枪上过战场且杀人如麻的老兵。
这样一来就等于做到了藏兵于民,需要洪涛或者说大宋政府付出的仅仅是不去过份压迫他们,顺便把每次作战时缴获的敌军装备分给拓荒者一部分。那些玩意对新军来说不仅没用,还是累赘。
任何事都有副作用,这么做有没有副作用呢?肯定有,而且从某方面来说还非常大。以北宋朝廷的习惯思维,藏兵于民是最危险的,他们宁可被外国欺负,也不愿意内部存在任何反叛力量。
一旦朝廷因为某种事情逼得这些老兵无路可退,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武力对抗,以此来保住自己的家园。这件事儿一旦被大宋朝廷反应过来,必须比西夏人打到了开封城下还重视,结局会是不死不休。
那这个副作用有没有可能避免或者减弱呢?目前来说不管是洪涛还是北宋朝廷都做不到,必须要做出一些改变,以确保这些人能有权保卫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个权利要从北宋朝廷手中分。
对,是分而不是抢。上上辈子洪涛抢过一次了,效果嘛,不太尽如人意。抢惯了东西,下次再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不是谈判、妥协,而是动武。哪怕对面站的是自己父亲,也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
这辈子洪涛打算改变一下,不要武斗来文斗,难度肯定是有点大,但值得试试。其实难度太低的事儿他还不乐意做呢,都七星同宫了好歹也算半仙之体,再和别人一样靠拳头解决问题多没档次啊。
高原的夏天很舒适,但一入秋就有点难受了。早晨起来温度不到十度,让人很不愿意离开温热的被窝。
到了正午却又烈日当空,温度逼近二十度,厚衣服穿不住还得脱。等太阳西斜,脱了几件又得穿上几件,甚至再多加。
为何蕃人牧民常年都披着一件厚厚的皮袄?有时候穿有时候脱一半。不是他们不知道冷热,反而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气候。
冷的时候全穿好,热了就脱下一边的袖子,或者干脆把上身全围在腰间,随时冷随时能穿,免去了来回来去换衣服的麻烦,因为马背上没那么多地方。
从七月到九月这段时间洪涛过得很舒心,高原上的夏天阳光明媚却不酷热,只要太阳一落山小凉风立刻登场,晚上睡觉还得盖着薄毯,很是舒适。
凉州城的建设也很顺利,这种用石灰石、黏土烧造出来的熟料再配上碾磨成细粉的炼铁矿渣,粘合度和强度还是不错的。
有了它的加入,那些从乌鞘岭凿下来的碎石尽管形状很不规则,依旧可以用极快的速度垒砌成墙,每隔一段距离再用铁筋进行加固,不能说坚不可摧,但以目前的攻城手段真的很难破坏。
挖地道都很不容易,因为城墙下面还有两米深的地基呢,冒着城头上的攻击挖两米深以上的地道,恐怕得上盾构机了吧。
而且新的凉州城不光是平板一样的城墙了,四角建有箭楼和突出的角台,每隔一百米还有马面。马面上设有攻城弩,互相之间都在有效射程之内,形成了交叉火力。
护城河暂时没有开挖,洪涛也不着急挖。这样的城墙要不要护城河都差不多,只要把城门外侧的铁闸落下,不管是城墙还是城门都很难破坏,即便有了黑火药也有些麻烦,没地方塞啊。
外城的城门被减少为四个,平时只开西门和南门,城内依旧是空空如也,只有几户确定要来凉州发展的商队在自己盖商铺兼仓库,其中就有王家,而且还是最大的。
不得不说这些海商眼光还是很远的,有枣没枣打三杆子都不糊弄。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王家必然是海路、陆路齐头并进,前途无量。
目前城墙还没完工,正在一天天的升高,估算再有一个月也就差不多了。它的高度是三丈五尺,也就是三十五营造尺,换算成公制1120厘米。
其实还可以造的更高,但是有开封城的四丈在先,再高就算违制。别看凉州城墙只比开封矮了一米多,但它的结构却少了一倍都不止。
开封外城地基宽五丈九尺,比高度还大,因为以这时的建筑材料只有把地基造得更宽,顶部逐渐收缩,形成个梯形才可以牢固。
但有了石灰之后坡度可以减小,凉州城的地基只有三丈五尺宽,顶部却有二丈三尺的宽度,看上去几乎有点直上直下了
这样的话不仅能节省很多石料和石灰,还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加快建设速度。也就是石灰产量还跟不上,否则洪涛能用一部分石子加上大量石灰和钢条,利用木制模板把工期缩短到三个月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