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污染、噪声、环境、工伤之类的问题都省了,烧造出来的水泥都不用售卖,光是渭桥镇和湟州各工坊就能消耗。当然了,不能全给他们用,大部分要运到凉州。
这座城市真的太重要了,洪涛打算把它建城一座人工天堑。不以居住为主,而是要成为一座巨大的军营和军火库。
以后从渭桥镇、湟州长途运输过来的武器装备、食物补给、新募兵源就全在这里集中,这座新城也将成为自己新军的主要据点。
从这里向西可以沿着河西走廊一路杀进西域地区,沿途无险可守。从这里向南能威慑吐蕃各族,只要凉州还在宋朝手中,他们就无法大规模东进。
向东则是进攻西夏首都的一片坦途,以后西夏人就得两线作战了,不仅要防备从横山地区俯冲下来的宋军,还得时刻提防来自西边的威胁,防御难度加倍。
但要说到进攻,洪涛暂时任何一个方向都不想去。通过这次凉州之战他算是看明白了,前面的敌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藏在背后的大宋同僚。
这帮孙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限制皇权阻止改革深化,甚至不惜拿国运打赌。
宋军真的无法突破卓啰和南军司从兰州北上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兰州到济桑城也有驿道,并与凉州的驿道相通。
沿着大路行进不过500里,骑军最慢六七日也可抵达,且沿途没有任何拦阻,唯一的天堑乌鞘岭也被新军控制。
不管是李宪还是别人,面对卓啰城的两万多敌军,至少有好几种办法可以拖住其主力,然后派遣一支骑军绕道北上,根本不用带什么粮草,到了凉州城就什么都有了。
可是这些显而易见的办法居然没一个人能做到,这就不得不让洪涛心里有想法了。
再看看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儿,枢密院突然以战事吃紧为由让王中正接管了湟州军队的指挥权,还封锁了边境。这一切配合得严丝合缝,要说没人背后指使真无法自圆其说。
但是吧,洪涛还就拿这些人没辙。李宪完全可以推脱说天气不好、西夏人有增兵迹象、粮草运输耽误、青塘兵临阵逃脱等等,来证明兰州方面已经竭尽全力,却无法顺利北上支援凉州。
而且吧,人家还能倒打一耙,指责驸马没有事先向友军通报行踪,甚至连枢密院和皇帝都没告诉,就擅自起兵突袭凉州,才造成各路军马无法及时援救。
别说凉州城没丢,就算丢了那责任也在驸马这边,甚至兰州这边战事不利,也能把驸马拿出来说事儿。
这笔烂账就算打到皇帝面前,大舅哥也无法完全向着自己。大部分朝臣百分之百会站在李宪一边,最终为了顾全大局还得是自己背锅。
既然已经能把结局想清楚了,洪涛索性就权当这件事儿没发生过,除了把湟州的指挥权重新拿回来之外,啥废话都不讲。
现在斗争已经进入了实质化,对方不再满足于在朝堂上给自己使绊子,而是忙不迭的跳出来下狠手。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已经等不及了。换句话说,再让改革继续下去,就会触动到那些人的核心利益。
他们最希望看到什么?就是自己带着一脸愤怒、冤屈、不甘去找皇帝要说法,然后在朝堂上炒成一锅粥。
这样就可以找到借口影响改革的深入,有巨大争议的事儿当然要先搁置,等搞明白了再继续实施不迟。
借此也就赢得了时间,时间这个玩意对进攻者和防御者都很重要,相对而言防御者更缺时间,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拖时间。
自己必须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也别想再用这一招了。因为自己哪儿也不会去,凉州城也不会交给任何人,或者说谁也不会要这座城,包括神宗皇帝。
洪涛之所以有这个把握,并不是谁也看不到凉州城的重要性,而是此城已经废了。它周围上百里之内不会再有村落和牧人,任何一位大宋将领驻守这么重要的城市都不会少带人,二万起步。
可是失去了村落和牧人,所有给养就得全要依靠驼队车马从兰州一线运送,这个工作量有点大,还特别不保险。
因为沿途并不全是宋军控制的区域,西夏军队又以骑兵快速转移见长,搞不好就得被人劫了粮草,然后守城军队全饿成瘪臭虫,不战自败。
就算真有人敢冒这个险,也别想守住凉州城,它马上就要变得千疮百孔了。洪涛不希望被抓回来的俘虏们整天待着晒太阳抓虱子玩,所以给他们找了点活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