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辆箱车比较特殊,里面装的不是小袋的炒米和青稞,也没有奶酪、肉干或者茶叶,而是用稻草、牦牛皮包裹着的十个黑黝黝的大西瓜。
每个西瓜都用皮绳编成的网兜罩着,士兵们把它提出来之后,专门腾出几个人的背包,一个一个的把大西瓜装了进去。
背包四周依旧用稻草和毛皮填充,比携带珍贵的官窑瓷器还小心。就算这样洪涛依旧不停的叮嘱着,生怕谁粗心大意。
这些大西瓜是什么呢?它们肯定不是西瓜,甚至连食物都不是。假如仔细看的话,这些大西瓜的瓜蒂处是用蜡封死的,里面若隐若现的盘着几圈细绳。
霹雳弹,这是洪涛为大西瓜起的名字,依旧是俗不可耐。没错,它是一种土地雷,外壳用生铁铸造,经过后期热处理后变为了更有韧性的灰口铁。外壳的内部全部装填的是改良过的颗粒黑火药,每只里面八斤多,算上外壳总重不到二十斤。
使用的时候只需把蜡封打碎,点燃里面那些盘起来的导火索即可。如果长度不够还有很多备用导火索,可以把十个霹雳弹都连起来一燃。
这种武器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铸铁和后期热处理已经不是什么太新鲜的绝学了,燃烧速度更快的黑火药也是洪涛按照火炮的发射药调配的,总共也没用一个月就基本试制出成品。
效果嘛,除了蒋二郎和几个特助部队里的蕃人之外谁也没见过。洪涛倒是看到了,怎么说呢,按照他的目的效果不错,但要是做为通用性的武器,没啥大用。
当地雷用基本没可能,因为需要点火才能爆炸,操作难度很大。当榴弹用吧,它的个体又太重了,人扔不动。用抛石机抛射,当做守城武器也不成。外壳太薄,落地就碎,凑巧点着了也是一个大号烟雾弹,屁用没有。
那洪涛废了这么大力气,总不会就为了弄出几个大炸弹放着玩吧。当然不会,他是有非常明确目标的。
这十个大铁球是用来对付夏人筑城用的,它能把那座城连带夏人的兵将和奴隶都会化为乌有。只要黄蜂画回来的图纸没有太大误差,洪涛就有这个把握。
所以说吧,高原上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慵懒、最闲暇的几个月。明天二月份之前整片大地就好像睡着了一般,除了有些人闲不住出来打打猎,基本没人会在这种季节里进行长距离的活动。
但洪涛有点反常,当第一片雪花落在湟州城里时,他又要出远门了。这次不是微服私访,而是大张旗鼓的带着好几百蕃兵去北面巡视边关,顺便验收这几个月耗费了大量钱粮修建的山区公路。
对于这位帅司的举动,湟州城里基本没人会觉得奇怪,他要是不经常搞出点奇怪的动静来,大家才会觉得奇怪。爱巡视就去巡视吧,最好过年的时候也别回来,那样大家还能松口气,说话声音都能大一些了。
可北面几个寨堡的守将收到公文之后全吓坏了,修路的禁军和厢军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一天得把寨堡和路面打扫两三次,就差用舌头舔一遍了。
不过让大家意外的是,帅司的队伍并没在寨堡多做停留,草草看了一遍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就簇拥着五辆箱车踏上了新修的山路。
而且严禁任何人陪同,唯一需要禁军做的就是在南宗堡的山路起始点设卡,严防一切人等出入。理由也给了,帅司说要在古骨龙城附近的山谷里举行一次军事演习,模拟夏人从此突袭。
等演习完毕之后会率领这三百多蕃兵随时突袭山路上的卡子,负责这里守卫的禁军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没准三天就来,也说不定十天后才来。
“这些蕃兵为何如此怪异,他们背上背的是什么?”接到这个命令,修路的禁军立马就变成了战斗部队,忙着从附近山坡上砍倒树木制作鹿砦,那个规模和尺寸都快赶上南宗堡的城墙了。
南宗堡的守军也得配合守卫山路,两位带队的指挥使凑到一起,怎么看远去的蕃兵怎么觉得纳闷。
这些蕃兵都不着甲胄,全是短打扮,也不见有任何刀枪武器。倒是背着个半人高的大包,包里装的鼓鼓囊囊,上面卷着铺盖,外面还挂着一对儿椭圆形的东西。
“也不光是蕃兵,里面还有以前禁军的人。听说是和钱指挥使有瓜葛,几个月前就被抓捕去了湟水南岸砍树,怎么又混入蕃兵了呢。”
修路的禁军指挥使人脉比较广,眼神也比较毒,从这队蕃兵里认出了几个熟面孔。可是那几个人从他面前走过时目不斜视,仿佛根本就没看见一样。
“李兄,我多说一句,要想活着熬到戍边期满,还是不要去打听帅司大人的事情,只要你我守住这座关卡就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