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出海

武植听到这里后,默默的点了点头,觉得这渔民所言之事并非是随意听的,若非亲身经历,定不能如此对答如流。

武植又问:“既是如此好赚钱,你为何已五年没再去倭国?”

渔民道:“大将军有所不知,倭国距离登州海途遥远,海浪巨大,实在是凶险无比,五年前最后一次出海时,走到半途突遭狂风暴雨,船只也被掀翻了,随行的大都丧了命。

若不是小人那时紧抓住了一块浮板,最后飘到了一个有人的岛屿上,只怕早也去见阎王了,从那之后,小人就再不敢出海了。”

大海之上,确实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地方,前一刻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可能就足矣摧毁一切。

渡海去倭国更是如此。

唐朝时,著名僧人、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应倭国的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但前五次用时十年,都以失败告终,导致眼睛都瞎了也没去成。

直到第六次东渡时,才成功抵挡倭国,在那弘扬佛法。

当然,现在的航海条件已与唐朝时相比大为改善,海船更为先进,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多不胜数。

所以现在去倭国,自是不会像唐朝鉴真时那么的艰辛,不过其中的风险也是着实不小。

武植心怀忧虑的向李俊道:“去倭国如此的凶险,兄弟你们可还要去?”

李俊道:“若是担心危险,就退缩不前,又怎是我梁山儿郎的行事作为?哥哥且放心,我们定可安稳的去,安稳的回!”

武植沉吟了许久,终于是点头答应了

这一日,登州港湾处,十余艘准备东渡倭国的大船已是整装待发。

船队又李俊坐镇指挥,任务是探明海路,探查倭国实力,顺带的做些交易。

这十余艘大船自然不会空船而去,现在已装满了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准备到倭国后卖掉,然后再从那里买进山东急需的粮食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