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贪图美味捉田鸡

蹉跎惘少 三秋堂 2598 字 12个月前

圡丘上,和烂泥绞合在一起的,红色的鞭炮废屑,分解出像鲜血一样的红色液体,漫延流淌在黄黄的土壤里。

肖尧被眼前的恐怖情景吓懵了,他再也不敢誓不收兵逮田鸡了,再也不想喝那味道鲜美的田鸡汤了,他一把抓住手电,跌跌撞撞的向自己的家里飞奔。

这一路上,多少次摔倒,他不知道,多少次恐惧的回头张望,他不清楚,只记得他进入家门的时候,自己就人事不知,高烧一夜,第二天都没去上学。

经此一次折腾,原来在夜晚,动辄半夜不归的肖尧,从此老实多了。除非有人强拉硬拽,除非自己万不得已,否则,只要天黑,他是绝对不会再出门的。这就是太费带来的惩罚。

他们这个学习小组,在最后的参赛中,为本校带来了全县第三的集体荣誉,肖尧也获得了全县个人第三的优异成绩。

若不是最后一道附加题,肖尧答对了,又把它差掉了,第一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那一题20分,他和第一名,只差了七分。

就为这事,数学老师兼校长,气呼呼的找到肖尧家,和肖尧父亲好好的理论了一番,因为总成绩也会上去啊。

吴靓媛坐在肖尧车后,一阵胡思乱想,不知不觉中,已经回到她家,她让肖尧在路边稍等,自己独自回家,收拾书包衣物。

父母出工还没回来,上初中的弟弟,一大早就出去玩,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她静下心来,坐到桌边,给家里留下了一封书信。写完叠好,用一个茶杯压在桌子上,这才放心的离开家中。

肖尧远远的看到吴靓媛走过村庄,就支好单车迎接过去,多少带有讨好意味的,帮她拿过手里的包裹:

“你这次不要带米去吗?我正好可以放在横梁上带着啊。”

“不用了,今天带去也没地方放。自从你走后,每次要带米,都是我爸爸起早给我送去。”

肖尧走了,吴靓媛身小体轻,几十斤的米,对她来说,是她难以负荷的重量,路遥无轻担,太少了,到学校上秤都难为情,多了自己根本就提不动。

原来有肖尧可以用车帮她带,现在就只好劳动父亲大驾了。每当跟在肩扛大米,替自己辛劳的父亲身后,吴靓媛那一种无力感、失落感,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不说赵平在田岸楼,把肖尧和他商量的密事,几乎一倒干净。单说肖尧带着吴靓媛,在回家的路上,干尽了出力不讨好的事。

肖尧骑的慢了,她会说,你骑这么慢,想让小爱她们等多久啊?骑的快了,她又说,你骑这么快,是想颠死人啊。

什么叫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这就是实例。

坐在单车后面的吴靓媛,此时心里万分矛盾。她很想知道肖尧在思路中学的一切,又很怕获悉一切。知道了一点点,自己心里就难受,就有一种刺疼,先前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模糊的期盼下去。

但目前这种一知半解的伤痛,是那么的酸楚,她的内心,又那么的哀怨。

中考时,她的成绩上高中,只好不差,可她的父母,就是不让她升学读高中,逼她复读一年,明年考中技。那时,中等技术学校的录取分数,比普通高中录取分数高多了,她也就只差一点没被录取。

等她孤身一人,来到五洋中学报到复读时,意外得知肖尧也被五洋中学录取,她那一颗曾经消沉的心,再次充满欢欣。

毕竟能有一个多年的老同学,还在一个学校读书,那是很令人快乐的事情。更何况还是肖尧呢?

他们小学一起毕业的同学,如今已是所剩无几,毕业前的五人学习小组,到如今已是各分东西。

这个五人学习小组,是学校为了参加,全县数学竞赛而成立的。其中三个男生都姓肖,只有她和王佳佳两个女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肖益阳,已被当地最好的地区一中录取。

油嘴活舌的粉面小生肖长午,已经弃学归农,王佳佳录取在思路中学。

肖尧是最后没有回到省城中学,才来到五洋中学就读的,这叫她怎不欣喜若狂?

他们那时的学习小组,为了备考竞赛,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都要再次来到学校,接受数学老师的辅导,解题答题。天天都会补习到很晚才回家。

王佳佳和肖尧与肖长午,三人同村一路,她和肖益阳是一个方向。

其实五人中,她家离小学最近,但天晚夜黑,狭窄的田间小道,是看不见走路的。每晚在复习结束后,他们几个同学,都会先把她送回家,当时,她被大家戏称为灯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