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男儿有泪不轻弹

蹉跎惘少 三秋堂 2298 字 12个月前

常方兴颤抖着手,拿着肖尧递过来的饭票和钱,泪水再度涌出。他咬牙摸了一把眼泪,将钱和饭票分开。把饭票递还给肖尧:

“这钱我收下,家里为母亲办丧事,借了好几十的外债,这真是雪中送炭,我正等着急用,我也不矫情。这饭票我就用不着了,同学们的情意,我以后,会一一报答的。”

常方兴的父亲,拿着儿子递过来的钱,老泪纵横。他心疼啊,他为自己的无能而哭,为孩子的前程而哭,更为这几十元钱所包含的情分,感动而哭。

“方兴,你还是去吧,这些你都带着,我就是讨饭叫街,也把你剩下的一年供完。”

“爸,我不走,我走了,家里怎么办?要债的,不会让你安生的,我在家,他们还不敢胡来。”

“去吧,孩子,我这把老骨头,他们还能把我剁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家要不到钱,说几句难听话,也是常理。我会好好跟他们说,一定慢慢还清的。”

肖尧见此时,火候已经到了。他要把老伯这把火,烧的更旺一些。

“老伯,有什么难处,你说出来,大家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强,我们今天来,就是要把你儿子带到学校去上学,我在班长面前,可是立下军令状的。”

“孩子,你们已经帮了大忙了,你们这些,足够方兴一个学期的开支了。这孩子倔,家里为他到处去借学费,但没人敢借给我们,他一气之下,就说不要借了,自己不去读书了,省得到处丢人显眼。”

“老伯,我这里也不多,这一百块钱,你拿着先买点粮油、还还债,不够我们大家再为您想办法。您老在家有吃有喝,没人逼债,常方兴在学校,才能安心读书不是。”

“这这不行,哪能要你这么多钱?我们家撑死也不过几十元外债,我慢慢还就行了,你拿回去,这千万使不得。”

这是常方兴走来接过了一百元,数出一半,把另一半还给肖尧,肖尧不接。

“这是我捐的,你能让同学们捐的款,都拿回去吗?”

常方兴的家,紧靠果湖的边缘,宽大的圩埂,保护着湖外的千万亩良田。一望无际,纵横交错的圩埂上,坐落着一条条村庄。

这地方经常破圩,每年的夏季,都或轻或重有内涝或破圩发生。严重的,房屋倒塌,家毁人亡。轻一点的,也是颗粒无收,一季辛劳,白白泡汤。只能等洪水退后,重耕补种。

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艰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以顽强的生存意志,一辈辈的传承下来。

军令如山倾倒,圩令大于军令。这句话,就完全体现出,破圩时的惊心动魄。他们战洪水,重修圩。与天斗,与地斗,不屈不挠,谱写着中国农民的骄傲。

终于到了,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肖尧三人,把泥泞和艰辛甩在身后。

肖尧此时也光着脚,一手提着,用绳子拴在一起的两双胶鞋,一手扶着,踉踉跄跄的黄莉,跟在朱贤青的后面,跨进一扇破败不堪的大门。

“你们你们怎么来了?”

常方兴一见三人,吃惊得都有点结巴了。

“我们班少了一个语文课代表,我们来找他回去上课。”

肖尧为了减轻常方兴的惊诧,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说道,他看到一个老人,也走了过来,心知一定是常方兴的父亲,连忙上前问好。

“你们吃饭了吗?我家里”

此时业已过了饭点,常方兴问话后,带着满脸的羞愧。有同学自远方来,无物招待,不亦愧乎。

“还是肖尧想得周到,知道我们吃饭前,肯定赶不到,我们买了米饺、耙耙还有辣糊汤,早饭、午饭都吃过了,连晚餐也备好了。”

常方兴看向肖尧,目光充满,不解他来此何意的询问。肖尧没有理他,对着老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