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刚背完,女帝与上官婉儿一起,几乎是脱口而出的就是一句称赞,婉儿师父目光灼灼地望着他,眼神透着喜爱与自豪,若不是女帝当前,说不定早就冲上来先来一个抱抱,然后又摸脸又拉手地,毫不吝惜言辞的热情夸奖他。嗯……他的婉儿师父待他虽然严格,却是个从不吝惜夸奖的人。
女帝眯着眼,直接道:“再吟一遍。”
张昌宗还能怎么办?自然是照办咯。当即又背了一遍,女帝侧耳倾听,听完居然能自己复述了一遍,一边读一边点头,却不忙着点评。
张昌宗心下犯嘀咕,又是个急性子的人,事关十多年的刻苦努力,不禁有些忍不住,出声问道:“陛下,您看这首诗会不会杀气略重?小子还准备了一首小诗,请陛下品评品评。”
说着,又背诵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陛下,您看,搭配上这么一首清新自然的小诗,可会让考官觉得对六郎我改观些?《侠客行》虽说写得也好,但就怕考官觉得我少年意气不堪用。”
这个忧虑是很有道理和必要的。但女帝似乎不觉得,还兴致勃勃的道:“这诗叫《侠客行》吗?倒也相当益彰,六郎果真长大了,已然能写出这般豪迈雄壮之诗句了!不过,此诗这么写,六郎是想做将军吗?”
那还用问吗?张昌宗想也不想的点头,拱手:“陛下明鉴。”
做文臣固然好,做武将或许会战死沙场,但是,这确实张昌宗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未来这几年,民间比较太平,但宫里可不太平。
张昌宗想保护他的婉儿师父,想护着郑太太终老,想保护义母太平公主与伪萝莉秀儿妹妹,若手头一点力量都没有,那说再多都是空话。活了两辈子,他只想努力的保护好自己在乎的人,成为这几个老小女人的依靠和保护者。
为了在乎的人,想变成更好的人,也为了在乎的人,想变成更加强大的人。这是他幼年便立下的志向,也是这么多年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
难道要告诉女帝,这都是后世带来的执念,也是想给苦读这么多年的自己一个交代吗?
自从四岁开蒙,这十多年来,张昌宗每天坚持习文练武,从未敢有一日懈怠,这么多年,经史子集烂熟于胸,字也练得基本能见人,若是不下一回考场,感觉都对不起自己这些年的辛勤刻苦。
倒也不是想着要去中状元之类的,张昌宗觉得他并不是读书有灵气的人,唯一的优势就是作为伪正太、伪小孩儿,读书明理比别人早些,加之穿越党,记忆力好些,若要说他读书比较有灵气……那属于天赋的范畴,跟年纪和花费的功夫无关。
正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这些年读书一直很刻苦,勤学好问,多读多想,又有两世为人的阅历在,加之名师教导,融会贯通后,总算没让人感叹他名不符实。
“若要参加今秋秋闱,六郎行卷可作好了?”
听到他打算参加今年的秋闱,上官婉儿关怀了一句。
张昌宗抬头看看女帝陛下和他的婉儿师父,略有些迟疑的道:“师父,写是写好了,就是拿不准是否合适。”
女帝闻言,插了一句:“难得六郎有这般迟疑之时,作了什么诗?写了什么文章?读来听听,朕与你参详参详。”
这么多年,张昌宗一直坚持文章自己写,虽然因为风格、脾气,文风一直比较朴实,但有后世海量的资讯、知识打底,又有这十多年的苦读,他的文章写得还成。虽然老被婉儿师父和郑太太嫌弃辞藻不够华丽,但他写文章的水平,却从未被人说过。
就是作诗……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抄袭的道路上狂奔。没办法,现在的时代,作诗人人都会,但要出彩却不止需要才学,还需要灵气。张昌宗已经认命了,他于这方面其实没什么灵气,工整对仗的诗句能写出,但大多一般,若没有神童名声,只是普通举子,那还是能够见人的,但作为神童出身,自幼便以诗名动长安的神童来说,有些不够看,遂干脆的认命,继续走抄诗的路,不过,刻意控制着数量,如无必要,绝不乱抄。
张昌宗还想垂死挣扎:“多谢陛下。不过,陛下若亲自替我参详,那不是作弊吗?将来若是小子得中,事情传扬出去,于陛下岂不是声名有碍?还是算了罢。”
上官婉儿也道:“陛下,六郎说得对,若是传扬出去,六郎便罢了,于陛下声誉却是有碍,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