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看得一笑,道:“先生还说,春雪天气,虽寒冷刺骨,却也是难得的景致,自古咏雪诗篇极多,若诸位小郎有兴致,也可写上一二,待复学后先生品评,若佳者,先生有赏。”
这下没人欢呼了!包括张昌宗,也有些暗地里发愁,《切韵》才刚学完就让作诗,先生真是抬举人。不过,倒也理解先生的想法,约莫是想给他们练练手,找找感觉,体验一下,写得好坏应该不重要。
柏舟转述完李先生的吩咐,便起身告辞,应对韦氏的热情也十分得体,并不曾给人轻视之感,反而恭敬有礼,十分尊敬韦氏这位穷太太。韦氏笑吟吟的给了柏舟一百文钱做赏钱,才热情的把人送走。
一起坐着背完书,吃了朝食,孩子们便满屋子的撒欢。实在闹得过分了,韦氏间或大嫂会叱骂两句,二嫂是个文静的性子,在一群皮小子之间,没什么威严,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怎么怕她,干脆便把管孩子的事情教给了韦氏和大嫂,她做别的顺便在旁看着就好。
张昌宗没跟着一群孩子胡闹,翻出自己的笔墨纸砚,自己磨墨,开始临字帖,写大字。书法这个全靠日积月累,你每日都练了或是偶尔练练,写出来的字是不同的,唯有下苦功方才能有成果。
“六郎,天气寒冷,坐一阵便起来活动活动,免得冻伤手脚。”
坐着练了一阵,二嫂来叫他。
张昌宗搓搓冷冰冰的手,应了一声,站起身来活动,脑子里却在想先生让作诗的事情。别看他现在芯子里是个糙汉子,其实,他大学学的是文科,中二期的理想是当作家,背了一肚子的诗词歌赋,好写几首酸诗。
如果不是大二的时候被学姐一巴掌抽醒教做人,只怕还会沉浸在自以为才子的人设中无法自拔。如今想来,倒有种“那人竟然是我”的羞耻感!尬笑jpg
现在不是忆往昔的时候,张昌宗开展自我审视和自我批评——
自家知道自家事,文言文和书法,他刻苦一些,以他的智商,自信也能学出来。唯有作诗……那真是没半点儿想法。
《切韵》学完了,“天对地,雨对风”的《笠翁对韵》唐朝没有,但他也是会背的,然并卵,他依旧没弄明白作诗是怎么回事儿!
李先生是不是把人想的太甜了?
张昌宗苦瓜脸!
“六郎怎么了?一脸心事重重?”
正出神,被二嫂摸了脑袋一把。他发现,自从他进学后,家里人似乎更喜欢摸他的脑袋了。可怜儿见的,再这么被摸下去,他会少年便“聪明绝顶”吗?
张昌宗严肃脸——
作为遗腹子,也没见过父亲和祖父,不知道这两位是不是秃头?!听说,只要父系这边没有秃头的,一般都不会“聪明绝顶”。参照二叔和两位从叔的秀发浓密程度,张昌宗略安心了些。
“六郎?”
二嫂担心的喊了他一声,张昌宗瞬间回神,连忙道:“二嫂,我没事,我方才在想先生让我们作诗的事情。”
二嫂眼睛一亮,满含期待的问道:“六郎有诗了吗?阿娘,二郎,六郎作出诗来了!”
张昌宗傻眼,看着二嫂喜滋滋地帮他宣扬,然后韦氏、张昌期、张昌仪,会同大嫂、二嫂、四哥张同休,一起围了过来,乌泱泱地一群人围着他,俱都满含期待的看着他!
大哥张昌期高兴地一把把他举起来,举过头顶,兴高采烈地道:“好!不愧是六郎,五郎和孩子们都跑出去玩耍了,唯有你还能坚持每日的功课,为兄刚才便觉欣慰,即便是大雪天,心头也是热乎乎地!”
韦氏接口道:“大郎说得对!阿娘的六郎果然会读书,来,给阿娘念念你方才作的诗!”
张昌宗望着一群人,或期许,或欣慰,或期待的望着他的亲人们,“不会”两个字想说出口变得十分艰难——
呃……事情是怎么发展成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