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弗里德曼集中精力投入到了电影表演的学习中,现在是暑假期间,几乎每天都去加州艺术学院跟随伊丽莎白教授学习,弗里德曼一直认为表演很简单,从重生回来的那天起,就以一个40岁的灵魂表演一个六岁的孩子,而且天天生活在表演中表演已经成为本能,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伊丽莎白教授确实惊为天人,她通过各种方法训练他,想要看看他的极限,但没想到都很容易的就通过了。
电影表演艺术分为三大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表现派用外在的表情、肢体、语言、音调的控制表现来体现塑造人物。体验派则是找内在的体验、寻找并借助人物的心理依据,从内到外地表现塑造人物。方法派脱胎于体验派,强调台前幕后都保持与角色一样的心理状态,从内到外地变成饰演的角色。
体验派的理论就等于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做了三件事:第一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第二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自身积累的表演经验,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第三形成体系,即一整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位弃徒。
方法派简单地说就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所以首先要明确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
那么区别在什么地方哪?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方法派体现出某种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色彩,如情感替代和情绪记忆,又体现出它更富有个性的一面,就是强调自由意志。至于忽视甚至漠视形体训练这个问题,由阿德勒做出了应有的修正,主要是抑制情感替代,正视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重拾形体训练。
最后说说表现派,它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理智,推崇逼真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的技巧,主张表演就是表演,演员与角色分离。斯坦尼将类似的观点称为表现艺术,后来统一称呼表现派,相对斯坦尼的体系,表现派更多地应该是一种观念或是立场。
伊丽莎白教授帮助弗里德曼释放天性,调动他的各种情感,宣泄情感、释放情绪、发现自我,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思维和行动上的束缚,你可以跑跳,你可以喊叫,采取即兴互动的训练方法,发掘最本真的的天赋。她认为演员要丢掉最好看的自己,丢掉内外包袱,不去担心美丑,只是去尽情地展示。要放下自我,去打开新的世界,回到无邪的童真,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表现,这比所谓的美更美。只有当演员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有可能站在舞台上真实自如地表演。
伊丽莎白教授主张以方法派为主的三派混合流,无论用什么派表演,观众通过这个表演能够感受到对应的信息和情绪,就是好的表演。这里有天生的成分,比如你就是纯情玉女,那你只要在摄影机前不要行为失常,怎么演观众都能体会到。如果你不是,你同样可以通过模仿、体会、情感错位来让观众体会到。
方法派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因为前期投入不需要很大,只要联想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表情表现能力到位即可。大部分的演员都是用方法派表演,但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入戏太深,难以自拔精神崩溃,造成很多演员都有酗酒吸毒的问题,再严重的就是自残自杀。用方法派表演只能成为演员,如果还想在表演上再进一步成为艺术家,那就需要融合三种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磨炼达到即感情上深情投入,而自我意识同时处于旁观者的境界,但是这条路太难太艰辛,很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都成为了艺术家。
伊丽莎白教授为弗里德曼画的馅饼很诱人,主要是通过这两个月的教导,发现他就是一个天赋极强的天才,一个天生的演员,非常希望他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到最后,但这是恰恰不可能的事情。弗里德曼今生的目标并不是做一个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大爷爷提供的条件的话,那么能够走上演员这条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有了起步资金和外在环境的帮助,弗里德曼今生的目标将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