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侯门纪事 淼仔 3457 字 9个月前

巨大的沙盘摆在当中,如果萧观在这里,一定会诧异:“这不是我们正打的地方!”

宋程和荀川手里各有好几张地图,根据地图往上面添山脉流水。两个郎中,有一个赞叹道:“今天比昨天还要齐全。”

袁训双手按在沙盘边上,目不转睛看着地势,一面回他的话:“这就是平日勤谨的好处,这地方我去过,记的有一段地形。小宋荀侍郎都去过,当将军的哪有不描地图的,还有梁山王府里存的有旧地图,一段一段的连起来,这是大约的样子。”

荀川听到“小宋荀侍郎”,难免往袁训面上瞅一眼。到宋程那里就是小宋,听着多亲切。到我这里就是官称荀侍郎,你袁大人生怕别人不记得我跟你不好是怎么着?

袁训一门心思在沙盘上,他没有看见。有一个员外郎以前打过仗,他也在这里参与商议,他看在眼里。

员外郎怕尚书和侍郎又要生气,息事宁人的描补道:“宋侍郎荀侍郎都曾是英勇的将军,佩服,我等佩服。”

荀川低下头,露出点儿不屑。这不屑不是针对袁训,不是针对说话的员外郎,是针对员外郎这多事的描补。

论道理员外郎是好意,但荀川哪里要他帮忙。荀川心想那位是王府的亲家,我是王爷的家将。这还用比吗?自然是他高我低。有朝一日,老王爷说要对尚书客气,尚书就是横眉怒目,我也得巴结他不是?

关键就在于,老王爷愈来愈疼爱福姑娘,就越来越认为福姑娘的爹事情太多。

荀川听不懂,在他来看两家亲家应该亲密无间才是。但他再不懂,也按梁山老王的吩咐行事。

遇上有心缓和他和袁训关系的人,荀侍郎只能一个白眼儿。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员外郎没看出来,他还以为自己帮了荀侍郎一个忙,再加上袁训清咳一声,手指沙盘准备说话,他全神贯注到沙盘上去。而荀川也关注沙盘,他们现在是为梁山王出谋献策,争取让萧观早几年得胜,少看些讨要粮草的脸色。

袁训目光炯炯:“小宋,你先说。”

宋程侃侃而谈,看得出来他在家里思虑过:“这仗要说难打,王爷是攻城的,别人是守,攻不下来就回师,就不算难打。但现在是没有退路,咱们是狭路相逢,只能赢不能输。”

大家一起变了脸色。

“要是输了,”宋程微笑:“从袁大人开始,包括王爷在内,估计咱们一起进昭狱。”

大家默然不语。

从开仗的那一年开始,就是流水一样的花钱。眼红有功劳的,眼红能捞钱的,还有正义凛然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朝野上下无数双眼睛盯着兵部和梁山王,萧观要是败退,整个兵部全让他牵扯进去。

宋程慢慢绷紧面庞:“所以,只有一句话,出奇兵,勇者胜!”

------题外话------

头痛又开始,一早下水道堵塞,不弄好根本没心情写。昨天说好十点发,今天准时,只有这么多。希望明天能按时又多些。

哈,抱抱我自己成了贡士。

夜色上来,春月映照得繁花不忍睡去,随着春风起舞,摇曳着锦绸般的花瓣。

有几枝子借着万物滋生的好季节,沿着墙一路攀到窗户下面。仿佛在窥视英俊的侯爷,和美貌的侯夫人。

也仿佛是在偷听夫妻说话。

碎玉镶嵌出富贵年年图案的小桌子旁,一边是宝珠。她斜倚在桌边,手里做着一件水红色的小衣裳,不知道是哪一个女儿的。

另一边坐着忠毅侯,他显然刚沐浴过,头发半湿,似一匹上好的黑绸散落在肩膀上,把他不笑时也有三分笑的阳光面容衬出光彩,把春月也比下去。

他盘膝坐着,手里是一卷兵书。

这是春暖花开明月呈媚,情人流连嬉戏无度的好时光,但他们夫妻寻寻常常的相对而坐,悠闲的交谈着。

宝珠把扎的花儿端详着,看看周正。对袁训道:“知道不花费就好。本来我以为,把他们的钱扣下来,他们就去花存下的私房。”

袁训头也不抬,对儿子们不担心模样:“嗯,花了没有?”

宝珠没怪他的心不在焉,宝珠自己也是随口的说着。看看该扎叶子,把手中的丝线换个颜色:“我想啊,花完了也就学着明白钱中用,但没有想到放得铁紧。弄个小匣子锁上,从去年到今年,就跟称心如意后面讨钱用。”

“哦,”袁训继续看书,同时在想这个阵势好生奇妙,只可惜自己没有机会再去打仗。

“能知道留下备用的就好,你说是不是?”宝珠问他。

“哦,”袁训还是这样的一声。

宝珠还是没有放在心上,在夫妻的夜话里,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她絮语着继续说下去:“春闱柳家到底中的多,家底子厚不能相比。小二这就更有名气,你当兄长的要提醒他收敛,”

放下针指对着春花微微地笑:“看我说错没有,这是阮表兄应该提醒的事情吧?”

袁训动动身子:“我也要提醒他。”脑海里浮现出柳至。侯爷窃笑,小柳捎话过来,说打赌他赢了,让自己办的果然是阻止欧阳容生孩子。这个傻子,当我是傻子不成?

欧阳家害我儿子,我能放到今天还没有动手?

宝珠笑盈盈又道:“我的衣裳明天就能做好,加福穿上一定是个小仙女儿。”

袁训收回心神,眼睛重新放到书上面。心想加福乖女儿念书进度太快,还是赶紧把旧兵书全温一遍,免得她问起来自己回答的不好,要让梁山老王看笑话。

夜,静静的流淌过去,温如缓流,带足春天的浓密花香。

……

梁山王萧观在去年又报大捷,一串子报上来十几处的功劳。袁训不再为粮草忧心,捷报往户部尚书面前一摔,一个冬天发出去两回粮草,户部也没敢有一个不字。

因为尚书那摔东西的架势,总带着想摔到户部尚书脸上去。

户部尚书从此知趣,袁侯爷势大气势大,萧山王又骁勇能战,他惹不起放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