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惊闻

侯门纪事 淼仔 10602 字 9个月前

难道是祖父从回京里,就没有到过祖母房里,祖母这才见怪?

钟恒沛嘻嘻而笑,祖父上了年纪,能不能人事还不可知,祖母这年纪,必定已是不能,这还争什么,没什么可争的。

他正要委婉的劝上几句,说些祖父南安侯当外官多年,辛苦,需要静养,听南安侯夫人更怒:“我来问你!你姑祖母回京,你怎么不来告我!”

“哪有此事!”钟恒沛大吃一惊:“不可能!”又问:“这是谁说的!”

南安侯夫人和郑氏再都一惊,齐声问:“你也不知道!”她们是满面的不敢相信。

眼前的这位大爷钟恒沛,是南安侯府的二老爷所生,二老爷还有一个儿子,是南安侯府的三爷钟行沛。

南安侯的三个儿子,都不是侯夫人所生,皆是妾生,在身份上就旗鼓相当,你不比我高,我不低于你。

三爷钟留沛,四爷钟引沛,是大老爷所生。

南安侯家人称为侯爷,到有了孙少爷,不好再称呼原本的大爷二爷,南安侯的儿子又都出仕,就称为大老爷二老爷三老爷。

三老爷无儿子,只有女儿。

南安侯夫人一生夫妻不和,原有一个大靠山,早去世多年,幸有娘家调到京里,还算撑腰。侯夫人对南安侯一生失望,又没有亲生孩子,为晚年计,刻意笼络下一代。

如今孙子长大,要袭爵估计与孙子有关,至少也看孙子出息人品。如果没有特别出息的,就论长幼。

四个孙子恒沛,行沛,留沛,引沛,出身皆一样,父亲作官又差不多,母亲又都是官小姐,南安侯夫人就眼睛盯着长幼,对二老爷所生的大爷二爷加意的好。

她听到郑氏说老姑奶奶安老太太进京,那是她一世的仇人,气得乱了行止。就把恨加到两个孙子身上,在心里骂白疼了他们,喂条狗见到有人靠近,也得汪几声吧。

这就叫过来本想骂,可钟恒沛却说不知道,大家一起摊开手,互问:“你从哪里打听来的消息?”

外面,又走来一个人。

这个人走得不慌不忙,却是二爷钟行沛,大爷同父同母的亲弟弟。

房里三个人盯着他,见二爷进来,施一礼,明明见到房中气氛不对,祖母兄长面色都变,钟行沛还是笑眯眯:“给祖母请安。”

又给兄长见礼。

“二爷来了,”南安侯夫人面色古怪:“看二爷的样子,像是听到了什么?”

钟行沛也不隐瞒,笑道:“回祖母,正是听到一个消息,本想打听清楚再回祖母,祖母就叫,我既来了,少不得要说。”

“你说吧。”南安侯夫人深吸口气。此时的她面色平静下来,但心中波涛起伏。她怕听到的消息是真的,她怕自己气死过去。

“回祖母,您可别生气,”钟引沛打个哈哈:“姑祖母她老人家已进京,哪天到的我不知道,但已安置下来,祖父是天天过去,据说,接船的,是三弟和四弟。”

南安侯夫人面色骤然灰了,一口气噎在嗓子眼里,那眼神儿无声痛恨,眼看着气就要上不来。

“夫人!”

郑氏扑上去掐她人中,掐出一道紫印子,才把侯夫人的面色掐回来。又让人倒热茶,寻医生,房里顿时鸡飞狗跳。

钟行沛这个时候,扯一扯兄长袖子,兄弟两个悄步儿往外走。

到了外面浓荫下,钟恒沛问弟弟:“你知道,怎么不对我说?”

“哥哥猜我怎么知道的?我们家里的人全嘴紧,祖父不在家,我们和祖母走得近,他们才不告诉我们。是我前天出门,见到忠勇王府的小王爷,他对我提了一提,当时把我吓得魂快没有。哥哥你想,祖父回来,一天没到祖母房里。而祖母拿硬气,也不往祖父面前请安。当年是什么旧事,你我没出生不能知道,问母亲,她又支支吾吾,不知道是不知道呢,还是不肯说。如果祖父和祖母继续这样子不和下去……”

话到这里,钟二爷停下来。

钟恒沛马上急了,搓着双手:“这这这,”又想到一件事,问:“真的是三弟四弟去接的船?”钟行沛点头,再道:“不但接船,而且你猜怎么着,过年三弟四弟不在家,你我问过多次,祖母说是大伯的孝心,打发他们去见祖父,在祖父任上过的年。其实呢,小阮小董都跟了去,还有那个太子府上的袁训,他们五个人,一起在姑祖母家里过的年!”

“啊啊啊!”钟恒沛更焦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在这府里也成了陌路人。而三弟四弟,才是祖父心坎上的人。

祖父就要归田,谁袭爵呢?谁来袭?

袭爵的人,当然是祖父亲上折子,亲笔写在上面。皇上再查德行无亏,这就可得。

“你怎么全知道!却不早说!”钟恒沛恶狠狠。

钟行沛淡淡的笑:“祖母和祖父一生不和,祖父常年在外,有曾祖母的一帮子老人在,祖母有娘家帮着,也没能把持着这个家,就和我们好,家里人全看在眼中。你我兄弟想在家里打听个什么,难上加难!这是我听到姑祖母回来,祖父必定去接,但三弟四弟也有份去,我心中不服。我就想到过年他们不在,回来后问他们去了哪里,又不肯说。可巧了,过年我去阮家拜年,见小阮不在,这是素来和他们一队的人,我当时想,他那一队里,还有个小董,我让小厮去套小董小厮的话,果然,他们加上袁训五个人,全去的一个地方!”

“姑祖母那里!”钟恒沛倒吸凉气,此时,他不但相信,而且有让人装在葫芦里之感。他到此时,也明白兄弟的话。

“你我在祖父眼中,并没有位置啊。”钟恒沛头疼。钟行沛默然:“如今之计,就是赶快打听到姑祖母住处,赶快去请个安的好。”

钟恒沛又开始牙疼:“那祖母知道,岂会喜欢?”

“我们不去,祖父就不喜欢。”钟行沛道:“上折子的,是祖父还是祖母?”

钟恒沛还是犹豫不决,吞吞吐吐:“二弟,不瞒你说,我许给你的东西,一件不会少。只要哥哥我袭了爵,我就按祖父照看姑祖母的样子对你。祖母对我说,她虽不能上折子,却能请出她娘家为我活动,”

钟行沛冷笑一声:“这个我信你,不过咱们也早说好。你若不成,就得全心帮我。现在我对你不薄,凡有的消息我全告诉给你,哥哥你要怎么做,却不与我相干!”

说过兄弟分开。

他们是成年爷们,不是闲人,自去忙活。

到晚上,钟恒沛见父亲不在,去见母亲。把这消息悄悄告诉她,再道:“母亲给我出个主意,我去还是不去?”

二太太劈头给他一顿骂:“下作东西,糊涂油蒙了心,如今你才想到来问我!”

“怎么了,怎么了,”钟恒沛让骂得糊涂。

二太太怒目:“我好好的儿子,让那一位给拐了心!我早气在心里,劝你几回你不听,就是你父亲,也对你们兄弟死了心!”

她指的那一位,是南安侯夫人。

“这可万万不行,儿子还是儿子。”钟恒沛陪笑。

二太太消消气,才慢慢道:“当年旧事,我进门前,你姑祖母已出嫁,我并不清楚,你有功夫,可以去问问老姨娘,”

这个老姨娘,指的是二老爷的生母,如今尚还健在。

“我一个爷们倒去问她?”钟恒沛讪笑。

二太太更要恼,又啐一口,骂道:“你当你母亲我是谁!我一般也是官家小姐,你外家虽官不大,也是清白书香门第!我是让你作邪魔歪道么!你父亲从她肚子里出来的,你不敬她,也不应该眼里没她!”

全是让那占着位置是正经婆婆,却不得公公欢心的侯夫人害的。

“是是是,”钟恒沛苦笑:“儿子我以为经营多年,以后也能好好孝敬母亲,不想姑祖母回京这一着,让我人仰马翻,丢盔弃甲,儿子我好苦呀……”

“苦是自找!我对你说过,你不理会!没你的时候,那一位在你祖父不在家,一个劲儿的对你大伯好,看他是个长子,以后能袭爵。你大伯那边的老姨娘,当年也是吃了她不少苦,人家把儿子把得紧紧的,你大伯总不给那一位松口。又过上些年,你和你兄弟大了,那一位又寻上你们,你当自己是个香饽饽,全不想想你祖父虽不在,这家谁当着!难道这男尊女卑换个天地,你没生在那女尊男卑的地方,劝你醒醒!”

“可,祖母她答应我……”钟恒沛附耳告诉母亲。

二太太更冷笑:“她用娘家关系帮你袭爵?亏你也有了妻子,也在外面走动,算是大人,忒般糊涂!”

她逼视儿子:“她娘家有几房,自己家里天天争东争西的都争不清,她娘家那个爵位啊,也一样的是闹腾得凶,倒有功夫帮你!”

越想越气,当着儿子面,对着地上又狠啐一口,再骂:“你和你兄弟这几年只往她屋里跑,为她当牛作马!我对你父亲说过,权当我为她生的,我不要了,我以后依靠你父亲不住,只依靠你姐妹们!”

说着,就要哭上来。

钟恒沛好劝半天,才把母亲劝好,灰溜溜退出。

等他出去,二太太收了泪容,冷笑连连:“自己丈夫都拢不住,又不肯向姑母低头,又不肯向公公低头,当我不知道吗?当年老侯夫人在时,也是一样的不低头。仗着当年宫中有人,几乎没把这侯府搅散掉。自己的事儿都弄不好,还敢许我儿子爵位,当我吃素的,好欺负吗!把我儿子们挑得和祖父离了心,你就得意了!”

宝珠从呆怔中醒来,见房中只有自己。奶妈不知道去了哪里,像是她离开的时候说为自己去烧香。

女眷们都爱烧香念几句经文,这里的小佛堂是昨天晚上祖母带着全家人一起去认的,还现场烧了平安香。

齐氏等人离开时的话还在耳边,她们笑语:“四姑娘,就是您的袁表兄家,是见过的,知根又知底,知性又知情,您放心了?”

宝珠苦笑,这能放下什么心呢?

除了见过以外,别的知根又知底,表兄他是哪里原籍,家中人口若干,无父却有多少亲眷,可有姐妹,可有兄弟,这些全不知道,说什么知根又知底。

而知性又知情,倒还扯得上去。至少宝珠知道袁表兄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汉,这是在宝珠心里,还有就是,表兄实在凶!

凶的不得了,而且是亲眼所见。

这门亲事定的,换成任何人都会突兀。

一般姑娘们大了,家里开始走媒婆。这时候,就有“好事人”装作无意的知会一下:“给姑娘寻亲事呢,今天说的是哪一家,”

这一家来求不成,过上几天,又有一家出来。

很多夫妻洞房前没见过面,但不妨碍他们互相知名。

像宝珠这样上午相看过,下午就定亲,还定的是熟人,而那熟人明显走时就已有数,独宝珠蒙在鼓里,让她如何不惊,如何不恼?

玉蝉已取下,丢在宝珠床上。宝珠有十分的把握,认定这东西原是袁训之物。那上面有他的熟悉感,兴许是打小儿起就贴身而藏。

这还怎么带!

偏不带,偏取下,偏……宝珠哀哀怨怨叹了口气,似哭不哭的对着自己撒了个娇:“气死人了。”

红花走进来,她还在搬东西,双手抱着个尺许见方的兽面银盒子,是个摆设。见到宝珠颦眉生气,红花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在红花心里,自从观灯节那天后,她觉得袁表公子很是不错。

红花喜欢这门亲事,在齐氏等人劝宝珠的时候,红花早跑出来对着小丫头吹嘘一通:“我们姑娘头一个定亲事,知道吗?这叫贤淑出了门。”

喜欢不尽的红花就在宝珠的眼皮子下面,蹑手蹑脚的抱着银盒子,轻手轻脚放于博古架上,再转身,手中不拿东西,也弯腰偻背,走得像三更在做贼,缩头缩脚的出去。

她用肢体语言表示红花不存在,姑娘只管恼吧。

红花不来劝,已把心思表露无疑。

宝珠啼笑皆非,顿觉小婢已有叛变迹象,就更把手中的帕子揉了又揉,在手指间搅了再搅。银红色帕子搅得如丝条状时,宝珠想到一件事。

观灯节那天,袁训护住她,他身量儿高,下巴压在她的额头上,虽没有直接肌肤相接,却彼此气息可以闻到,在别人眼中,和自己的心里,都算是肌肤已相接。

当时事急,自然从权。宝珠又才起相思,没想太远。现在想想,袁表兄从来到以后,就没表示有意,而走时更是不说,匆忙在自己进京第二天就长辈上门,当天定亲,莫非表兄他在怜惜自己,他在做负责任的事?

他怕自己嫁不出去么?

宝珠腾腾升起无数火气,把玉蝉捏在指间,骨嘟起嘴想,这太瞧不起人,这太……瞧得起他自己。

你问过宝珠愿嫁你吗?

安氏宝珠若定给别家,一定没有这么的心思。现在定的是她相思的那个人,她陷于情关中,原本不深,又让这亲事狠推一把,落入情关深处。自己有情,自然盼着对方同样有情。宝珠很快泪眼汪汪,见红花还没有进来,带着哭腔问那玉蝉:“我要你可怜么?你有问过我么?……。”

换成别人见到,还以为宝珠打心里不情愿。

情到浓处情转薄,这就是最好的写照。

“咳咳,”红花在外面咳嗽。她又抱了个东西来,并没听到宝珠说的话,但听到房中有哭似的噪音,忙先发个信号,红花要进来了。

再一脚进去,目不斜视,把抱着的又一个唐三彩安放架上,才讪讪望向自家姑娘。见宝珠姑娘扭身对着床内,那意思是不让人打搅,红花反而如卸重负,走出门悄悄松口气,再嘻嘻一笑去搬别的东西。

姑娘在害羞呢,这是红花所想。

……

很快入夜,京中的四合院里,大多天井石榴花,再就丁香、海棠、老槐树。月下木叶摇曳,没风也生出风,地上影子半吐半露出花模样,光低头看就是不少景致。

三奶奶张氏昨天还是享受这京中四月夏夜,今晚却倚着窗户,摇着团扇一副不想睡模样。玉珠洗过出来,只着浅青色罗衣,下系薄襦裙,奇道:“母亲白天还说累,不早歇着?”又手点自己鼻子:“是等我吧。”

回答她的,是张氏的幽幽叹气,好似月下有感而发。

玉珠就过来,认真端详母亲面色:“不高兴?是来了一天就想家了?”才洗过的头发黑漆漆的还滴着水珠,发下是标致的一副面容。

张氏见到就更伤心:“玉珠啊,你说我们是不是来错了?”她说的有气无力,好似大病在身的感觉。

“没啊,我挺喜欢这儿,祖母说端午节可以去看龙舟,又说比在咱们那城里安全,桥洞有这么大,一次可以过好几艘龙舟,看得喜欢,又可以抛彩头,”玉珠噼哩啪啦说了一通,才吐吐舌头,问:“母亲为什么不喜欢?”

张氏面现苦恼,把手中团扇揪来揪去:“那袁家,过年来时不显山不露水,几时相中的宝珠,我们竟然蒙在鼓里!”

“原来是这个,”玉珠明白了,笑道:“袁表兄的家境不是官,您还吃这个醋?”

张氏嗔怪的给个眼色,道:“你这傻孩子!你看你祖母相与的,和你舅祖母相与的,会有穷光蛋吗!袁家来求,你祖母就肯给,竟像是早说好的,就咱们不知道!”

“宝珠的亲事,您要早知道作什么?”玉珠觉得可乐。

“说你傻,你还继续说傻话!袁家要没藏着什么,我断然不信!就他说的那家境,你祖母会这么急的把宝珠给了人!她和宝珠又没有仇,倒给了那样不当官的一家子!冷眼旁观的,你祖母最疼的,还是宝珠。”

玉珠还是不放心上:“宝珠乖巧么,宝珠肯安静做活,大伯大伯娘都没了,祖母不照管宝珠,谁照管她呢?”

张氏抿抿嘴唇,她知道女儿说的有理。可再有理,张氏也有吃亏一等的心思。自己嘀咕道:“在家的时候,冯家来求亲,这老太太是怎么说的,哎哟喂,大的还没有聘,小的可不能许人,这掌珠和你都没有亲事,宝珠倒先占鳌头!”

她不是为宝珠抢先而不悦,说来说去,是担心袁家藏着什么而她不知道,错过玉珠的好姻缘,因此在这里闷着生气。

玉珠见哄不好母亲,就逗她:“那您如今也在京里,出去打听打听吧,看袁家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水里钻出来的,打听个清楚明白,才得放心睡觉。”

“我正想和你商议,”张氏有了笑容,玉珠度母亲的面色,吃惊道:“您还真的听我的话啊,我那是玩笑话。母亲您,在家里就不乱出去。如今在京里,更是水涨船高,南安侯的外甥媳妇,怎可抛头露面去?”

玉珠半打趣半惊讶的话,让张氏又是气又是笑,把团扇在玉珠手上拍了一下,笑道:“我就不是南安侯府的外甥媳妇,我也不能抛头露面去。”

“那您的意思是?”玉珠做请教状。

张氏微笑:“不是对你说过,让我跟进京,我是为了你,不过,我也有后着。我让你舅舅们托了几个熟人,在京里找到一个同乡,我正在想,让保柱明天去找他,打听打听这袁家,可是一个官儿,你说好不好?”

保柱,是张氏的心腹人,娶的也是张氏的陪嫁。保柱和保柱家的,都跟进京来。

玉珠刮目相看状:“不错母亲还能想到这么远,”

张氏佯怒:“还不是为了你!不为着你,老太太进京,我才不跟来。上面没了婆母,自自在在的在家里享受,岂不是好?”

玉珠嘻嘻:“原来不是为了跟进京来玩的。”

恨得张氏又给了她一团扇:“你这坏丫头,”又问:“我说的主意可行不行?”玉珠踌躇:“打听一下也好,但就打听了,宝珠这亲事也成了,”

“我自己难过行不行,也比憋闷着好。”

玉珠见母亲来真的,就认真回答:“但不知舅舅托的那个同乡,在哪个衙门,是什么官儿?”寻常闺阁女未必就懂当朝的衙门官职,但玉珠认字,因舅祖父是个官,问过余伯南,对官制多些懂些。

张氏取出一张纸条,玉珠接过,念道:“古树胡同口进去第三家,吏部主事方镜清。”她一乐:“这人名字够清的,”就不知当官清不清。

“可行么,”玉珠的字初时是张氏教的,但后面玉珠成了书呆子,玉珠懂的,张氏倒不懂,就眼巴巴地问。

玉珠把纸条还回来,道:“行是行的,吏部主事,六品官职,”

“才六品?”张氏失望:“我让你舅舅找个官大的,官大的,看他找的,这官还不比余家的大!”

“可靠就行。”玉珠告诉母亲:“主事官虽不大,却知道很多事,又是吏部里的,姓袁的官员有几个,他是一定知道的。”

张氏转嗔为喜,仔细收好纸条:“好好好,明天我就叫保柱去找他。”又手指桌子上:“带这些土仪去,你看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