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王子奔郑弭兵夭(完)

战国野心家 最后一个名 4760 字 10个月前

若是能够调吴起为入王子定之将,调用西河武卒,此事必成。可如果调走吴起,西河能不能守住秦人趁此机会的反扑又是未知数。

西河不能丢,这一点在场诸人谁都清楚。

吴起若不调离,那么南下入王子定之事,就只能另派别人,这又增大了变数:别人不是吴起。

李悝说完,许久才道:“君意既要入王子定,我以为可以遣公子击守西河,而召吴起入王子定。”

“他若为帅,不能破楚人。楚人一败,则城邑多亡,响应王子定。”

“这样,才能够尽快解决这些事。”

“若能在两年之内让楚人衰败,那么吴起的大略依旧可用,我们也依旧可以与墨家弭兵。”

“毕竟,入王子定之事,非是不义之战,墨家不会干涉,更不会助楚人守城。”

“两年之内,只要攻破鲁关、方城,王子定便可入郢,届时楚国三十年内不能北上,一如当年共王死后之乱!”

“这是两全其美之策!”

李悝的谋划说完,在场诸人纷纷点头。

段干木、田子方等人,也都是聪慧有计谋之辈,又与禽滑厘交好,知道墨家的许多道理和原则。

若是入王子定与楚开战,墨家还真就不能帮楚人守城:如果帮着楚人守城,那就是和天下的规矩彻底决裂。

毕竟,继承权之争,不算不义。

只要能在两年之内解决掉这个问题,武器的计策依旧可以实行,反正墨家所说的弭兵会盟约定在两年之后。

楚人败退,魏人再无敌人,休养生息国内变革,缓缓图关中。

这样,魏斯生前可为霸主。

死后,魏国依旧有足够的优势保持霸权,甚至在吞并关中,让秦为傀儡之后还可以定天下于一。

只是,这番话已经让公子击心生不满。

公子击觉得李悝所议定之事,竟都与那个杀妻求将的小人有关。

论起来,当年攻中山,西河,乃至与齐战于廪丘,都是他魏击为帅。

可偏偏,众臣都认为吴起的才能远高于自己。

然而吴起算是游士啊,不是贵族,血统不够尊贵不说,也没有足够的封地,那些在安邑流传的谣言不是没有道理的。

若是公族,自然要全力为国。

可若游士,今日可用则尽力,明日不用便可离开,天下之大哪里都能去。

公子击想到当年田子方教育自己时说的那番关于骄傲的话,心道:“是这样的啊,士人什么都没有,随时可以离开,所以他们可以骄傲,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想到这,他便起身道:“父亲,您曾给我说过一句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个成语,本就是魏斯所言。

他行于西河,见有人将皮毛反穿,便问为何。那人回答怕掉毛,所以磨皮而不磨毛,魏斯由是感慨。

众人不知道公子击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纷纷侧目。

公子击便道:“魏若为皮,则公族大夫为毛。皮若不存,毛必不能附。这是毛所以拼命护皮的缘故。”

“吴起此人,可用守西河,却不能用以攻楚。此人杀妻求将,母死而不守孝,这非义举。”

“若魏为皮,公族勋贵大夫为毛,则游士不过跳蚤。藏身于皮毛之间,若皮毛不存,这些跳蚤明日便可再寻皮毛。”

“毛可以拼死而护皮,跳蚤又怎么可以呢?”

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之后,公子击又道:“吴起为将,入王子定,即便成了,那么吴起还是魏之吴起吗?”

“季充君言,吴起可出将入相,用兵孙武子、司马穰苴不能及;制政令,府库丰盈民用亦足。”

公子击说罢,反问众人道:“那么,他在西河可以训武卒,丰府库,难道到了楚地就不能吗?”

“楚国数千里,广阔远胜于三晋,若王子定邀吴起为相,又当如何?”

“吴起出身低贱,无封地家族,这样的人,便如同跳蚤,不能不提防啊。他若胜楚,名动天下,又将给他什么让他安心呢?”

“此次入王子定,必要用毛,而不可用蚤!”

如今天下,有资格称霸者,唯魏楚而已。

楚人不断想要在中原打开局面,即便不能够全力攻略中院,保持宋、郑等国亲楚也是一直以来的既定政策。

魏斯不是不知道吴起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依旧动摇。

除楚之外的各国,如今看起来都不是魏的对手,魏国称霸的唯一阻碍就是楚国。

春秋时代的残余、刚刚封侯的喜悦,都让魏斯的思维倾向于称霸。

齐国已败,三晋和睦,燕国弱小,秦失西河,魏国至今唯一没有正式击败的就是楚人。

禽滑厘等墨家来此,有墨家在商丘的表现作为支撑,有吴起等臣子的意见作为砥柱,魏斯的意见原本还是倾向于弭兵的。

是否弭兵,决定的是魏国的扩张方向。

是消化掉中山国,继续压迫秦国?

还是开始攻略中原,剑指大梁?

魏斯本就是好贤之人,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又曾与禽滑厘为友,墨家派禽滑厘前来,魏斯一见之下便知此人有才。

相谈数日,魏斯更觉禽滑厘所说之事颇有道理。

墨家是将功利的,而且从不忌讳,因此对于魏国如果参加弭兵的好处讲的也多。

只是,在君主眼中,最终还是要看利益。

王子定奔郑,对于魏国来说真的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此时的秦国在魏国眼中就是个弱鸡。

楚国才是魏国称霸的唯一阻碍,春秋末期到战国之初,天下纷争的主旋律一直就是晋楚争霸。

各国还处在变法之初,各国也还有很多人保持着春秋时代的思维,楚人如今已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因为之前的强势,还没有一国认为楚国已经糜烂到丧失了争霸的能力。

王子定给出了足够优厚的条件,楚国内部的贵族也有很多人支持王子定。

这种内部的不安稳,会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加剧。

魏斯清楚,现在楚国还保持着安稳,没有出现齐之公孙会于廪丘自立这样的事。

只是因为楚王的力量看似还足够压制那些贵族,如果一旦三晋合力,哪怕在一场决战中击败了楚人,楚国内部那些蠢蠢欲动过的贵族立刻就会不承认此时楚王的地位。

如果能够削弱楚国,也就是彻底扫清了魏国称霸的阻碍,因为其余各国都没有阻挡魏人称霸的力量,至少现在如此。

魏斯不是不对墨家的那些提议动心,尤其是提出加强集权,尚贤为任,稼穑铁器等事之后,更是如此。

原本禽滑厘就善辩,墨家的辩术此时原本也正值巅峰,适的加入增加了许多新奇而且有效的学问,更是容易说动君王。

墨子原本的节用发展,人口倍增之说,已经足够吸引人。

但这是大略。

适带来的种种技术变革,则是这种大略之下的“战术”,配合的极为密切。

二十年和平,换来民用倍增、国用丰足。原本只是大略,当适带来的种种技术变革普及之后,这种大略便就是一幅完美的规划。

西河守吴起对于魏国将来二十年战略的规划,也是与墨家提出的种种变革所相合的。

尚贤为任,土地变革,打断中山国贵族的脊梁骨,让中山国从此成为魏土。

西河变革,官方承认土地私有,甚至可以提供铁器加速开垦,这样秦人将在几年之内忘却秦人的身份。

积蓄力量,让楚国继续给韩国带来无尽的压力,迫使韩国亲魏,从而保持对赵人的威慑。

保持郑国的独立性,以此来挑唆郑韩矛盾,保证郑韩始终处在敌对状态,同时又让郑人不至于被韩所灭:墨家即便不宣扬弭兵,魏国也会尽可能做调停者保持郑国的独立性,以此来防止韩国做大,率先在中原扩张。

吴起上次的书信中,对于魏国的大略构想就是如此。

而且一切的基础,就是稼穑革命、铁器普及带来的武卒数量翻番。

吴起在书信中告知魏侯,墨家在商丘城下以数百精锐穿阵而破楚,即便武卒不能够拥有墨家那些精锐的力量,但是拥有沛县义师的善战也是可以的。

天下的兵革制度,农兵战车已经过时,步兵的时代已然降临,而武卒正可以与墨家的技术变革相适应。

只要魏国可以继续保持休养生息,二十年内变革成功,二十年后弭兵会盟结束,天下将无人可挡。

这一切,魏斯都觉得有道理。

然而……这需要二十年。

他已经七十,又非老彭之类,不能够再活二十年,这一点魏斯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