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八骏,乃是《穆天子传》中驾车前往埃及的八匹神驹,此时文化生活匮乏,墨者的文章也多传于楚都,楚王自然读过,也曾幻想过自己有这八骏。
他以《穆天子传》中的八骏做比喻,也是一种结好墨者的想法。
他没指望墨者就此纳头便拜,也没指望墨者与他结好就放弃守城,那鲁阳公与墨翟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鲁阳公想要攻打郑国的时候,墨翟依旧表示就算你是我朋友、视我为先生,我也照样去帮助郑人守城。
楚王自认与墨者的关系还没有到这种地步,所以他只是希望此时种下交好的种子,等到将来商丘事一了,可以吸引墨者。
楚王又道:“甲乙纵然神骏,必不能比送穆天子会法老之八骏。但甲乙各有快慢,那匹快的难道不是更接近八骏吗?如果墨家认为利天下首先要定于一,那么难道由我来定于一,不正是距离利天下更近吗?”
其实楚王的这番道理,适是认同的。
后世皆说秦有暴政,但适亲眼所见了这个时代的血统、贵族、文化不统一、度量衡不统一、语言不通、文字不通等等问题后,真心觉得祖龙之功可谓是造就了天下一统。
只是,这番话此时不能够说,至少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正义的,这不符合墨者的三观。
他只是略微思考之后,说道:“我曾求学与唐汉先生,他有奇技,可医死人而生白骨。我曾见有一人头痛难忍,唐汉先生以麻沸散为药,灌服,此人昏睡,不知疼痛。唐汉先生以刀剑开颅,取出蠕虫三条,血流如注,告知我说此蠕虫便是头疼之缘。后此人康复,头果然不疼……”
这又是个穿凿附会的故事,却充满了想象力,也更被战国时代的人所接受,这时候还没有走入盲区,解剖学已经有所发展,并非再往后千年那种不能解剖的时代。
这个故事充满了新奇,在场众人均幻想这位唐汉先生的医术技巧,不由感叹。
此时稍微的病痛就会死人,医学并不发达,巫医刚刚分离,尚且还处在创始阶段。
扁鹊的师傅长桑君已经开始云游各地,这些人多有耳闻,一些贵族也曾受过恩惠,只是即便长桑君的手段,也不如适所谓的名为唐汉实则华佗的编造的故事更为高明。
或有人想,若真有如此奇技,便是千金也要寻得此人为医,只可惜听闻适的两位夫子都已死,且化为灰撒入大地,若是适那名为共和的师兄能够找到,倒也可以。
又有人想,墨者向来不说谎,适既然是墨者中的高层人物,向来其言也必如墨翟一般犹如九鼎。
却不知适向来嘴里就没几句实话,这时候先声将众人吸引,又道:“唐汉先生之麻沸散,用的便是几种奇毒之药,有一种名为草乌,常人食之,必死,需要辅以别样药物中和毒性。”
“由此观之,难道可以说草乌就是麻沸散吗?若有一人病痛难忍,需要开颅,难道您就准备喂食大量的草乌,并说草乌距离麻沸散更近,所以一定有用吗?”
适起身,冲着楚王行礼后又道:“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墨家,以巨子之下看来,定于一之于利天下,正如草乌之于麻沸散。而在墨家眼中,您与这些肉食者,其实都是剧毒之草乌,疏为不智。”
“墨家说,选天子、选圣人为天子!您既不智,又怎么会支持由您来完成定天下于一的事呢?您在墨家眼中,不过是剧毒草乌!”
楚地有草,其名为柘。榨汁而饮,其甘若怡。
楚王所说的柘,就是甘蔗,百年后三闾大夫做楚辞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柘浆者,便是熬粘稠的甘蔗汁,这是楚人特有的一种烹饪材料。
楚王的言辞,经由墨者的翻译,传到了适的耳中,而负责翻译的人之前只是听说过柘,却因为沛县的特殊物种,可以翻译的更为准确。
柘早已有之,但在周的雅音之中,却不是甘蔗,而是一种可以做弓箭的树木。
只是沛县种植了许多玉米,每年秋天收获之后,许多孩童都会拿着那些收获后的玉米秸秆,咀嚼着里面的汁液,发出阵阵甘甜的赞叹,适便在《山海经》的故事中,虚构了一个名叫巴巴多斯的国度,超越了空间后又超越了时间。
只说那个神秘国度的人种植柘,可以榨汁为糖,其白若雪,非是麦芽糖怡,由此转运各国云云。
甘蔗长得和玉米并不一样,但在听说了这个故事的墨者耳中,便和玉米有了几分相似,也能想象到孩童们一截一截地拿着柘节咀嚼的模样。
所以他们翻译的时候,无比顺畅,也没有去思索墨家是否有“天下定于一”的说法……
他们相信适,也相信适能够做出足够明确的回答,而且一定是符合墨者之义的回答,所以他们心安如井水。
楚王举出甘蔗和盐的例子,也并非是早已思考好的,而不过是因为他喜欢吃甜食、最喜欢楚地南方进贡的柘浆,于是有了这样的比喻。
在他看来,柘浆便是世上嘴甜的东西,一如盐便是咸的代表一样。至于咸与甜,是不是如同墨家定义的“利与害”、“赏与罚”一样是相悖词,他并未考虑,甚至于天下人也不会如墨家这样去考虑……甜和咸是相对的吗?
这个例子举得随意,但那句“天下恶乎定”的疑惑,却不是瞬时想出的,而是早在准备与墨者会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的一句话。
当日便问群臣,没有人敢和墨家的人争辩以免自寻其辱,楚王只能自己想办法。
春秋的义、师出有名之类的说法,此时还有遗留,楚人这次出兵的名,便是宋人背盟。
但理由这种东西,只是借口,正如当年齐桓之时争霸的时候,就因为楚人没有进贡缩酒的苞茅,便联合诸侯进贡楚人一样,那不是理由,但需要的时候就是理由。
楚王很欣赏这些墨者的才能,也希望墨者能够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对抗贵族的班底。
这时候改革极为困难,燕国国君为了对抗贵族,自小培养了一群“基友”伙伴,想要这些“基友”们长大后能够攫取贵族的权力,但最终还是失败,还落了个昏庸而近男宠的名声。
楚人作为公族势力太大而削弱的代表,这种改革比想象的更加困难,熊当作为雄主,也读过墨家的一切集权的学说,又见识到了墨家的手段,因而对墨者生出了招揽之心。
于是他才想到了用墨者范畴的利天下的说法,来说服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