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橙橙一脸的邀功请赏的期待,李大力有点头大,不答应吧,前面说的这么煽情,不是让人当成了欺骗感情了么,叫大力哥情何以堪。何况,取消之前答应的四件事情是曾橙橙自己厚道,要不然,直接叫自己做就是了,何必还要多此一举?要是答应吧,还真不知道小丫头片子会提什么要求。
罢了罢了,大力哥豁出去了,谅你小丫头也会要我杀人放火!李大力挥一挥手,做伟人指点江山状:“说,妹子,要哥干什么?”
“不准你跟翟黛淑好!”
李大力脑子有点不够用,这哪儿跟哪儿啊?
“不乐意了?哼!跑到楼顶上去给人家弹吉他,亏你做得出来。我都替你臊得不行!”
“就因为这个?”李大力还是有点搞不清楚状况。
“嗯,你既然是我哥哥,我就要把哥哥看好了,不准你对翟黛淑弹吉他!”
初中部读了三年书,曾橙橙也听到过一些风言风语,说丁宜嘉不是好人,戏耍了好多男生,翟黛淑跟丁宜嘉好得穿一条裤子,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这些事情暂时还是不要告诉大力哥哥的好,免得他知道了自己落入了别人的戏耍圈套,落了大力哥哥的面子就不好啦!
李大力也不知道这丫头为什么要针对翟黛淑,难道是她们之间有矛盾?说不定啊还真有。为什么呢?很明显,一山不容二虎,一校不容二花。顶替了赫本成为高一九班的班花的曾橙橙,高二七班的班花兼大姐大的丁宜嘉之间,有些芥蒂也说得过去,尤其在丁宜嘉这种大姐大性格的人面前,年级的界限是不存在的,因而导致两个年级不同的人之间有矛盾,是有可能的。爱屋及乌,恨屋及也乌,翟黛淑躺枪,李大力是这样认为的。
女生比男生发育要早,在十五六的时候区别尤其大。男孩子们能弄点摩丝弄个头型可能就顶天了,女孩子们却可能已经会争风吃醋了,李大力对此表示理解,大家都是过来人。
“天知道你的小脑袋想些什么不健康的东西,以为哥早恋啦?没问题,以后不给她弹吉他了。”反正是没有的事,李大力正好表现得很一诺千金。
“哥,你不怪我?”橙橙见大力哥答应得这么干脆,有点不太相信,“我也是为了你好,哥你成绩本来就不行,再早恋的话,大学都考不上啦!”
李大力鼻子都气歪了:“小丫头,敢看不起你哥我?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期末考试要是考不过你,我就——我就——”想想曾橙橙每次考试班里第二的话,没人敢第一,即便李大力两世为人,也不敢把话说太满了。
“你就怎么样啊?哥!你就怎么样?”小妮子得理不饶人,乐得小鼻子都皱了起来,很俏皮很可爱。
“曾橙橙同学,高中三年之内,我一定会让你以有李大力这么一个哥哥为荣的。记住,这是一个男人的承诺!”一个想法在李大力的脑海中慢慢成形,拨开云雾见明月,此刻的李大力有这样的感觉。
“嘻嘻,哥哥,一个男孩子做出一个男人的承诺,你不觉得太早了点吗?”曾橙橙一脸不相信,“三年啊,好长,好像快点长大!哥哥,就算你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我也以你为荣!加油哥哥!”曾橙橙右手握拳,用力的挥了挥一截嫩藕似的手臂,眼神里有一种迷信——叫做崇拜——没有理由。
其实,曾橙橙的担心完全是多余。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还得讲讲昨天中午发生的故事,一个关于小树和《小舒》的事故。
吃罢了午饭,精神头儿还不错,这个时候的李大力也没养成午睡的习惯,操起吉他,在老黑麻志权的抽屉里找到那边经过千万人蹂躏,已经卷边起毛的《好歌一千首》,径直去了楼顶。
天气不错,暖洋洋的太阳晒在人的身上,让人有些微醺。微风轻拂,带有后山里青草的味道!站在楼顶的李大力,用力的抽了抽鼻子,闭上眼睛,大大张开双臂,做迎风飞翔状装逼。闭上眼睛,也能更清晰地感受这个世界;就像周星驰说的那样:斗鸡眼?我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以往对世界的看法。
正准备给装逼来个收功的姿势,扑哧的一声吓了李大力一大跳,“谁?谁啊?是谁?是谁啊?”自然没人回答,知听见楼道里传来一阵子匆匆下楼的脚步声音,还有清脆的笑声,还有隐隐约约的一声“瞧他那个臭美的样子!”
大力无语,看来以后没有踩盘子之前,不要随便发功啊,大力难得的老脸一红。
不去想小女生们不理解自己和大自然的交流,大力找个干净的地方坐了下来,把《好歌一千首》平摊在膝盖上,弹个什么歌好呢,大力一页一页的翻着。原本想着《星星点灯》,《水手》,《涛声依旧》,这些经典歌歌曲,怎么也不能少不。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愣是没招到一首歌自己认识的,气的大力把《好歌一千首》直接就塞在屁股下面当了垫子。想了想上辈子里这会儿流行什么歌呢?《小舒》。就你了,《小舒》!
紧了紧弦子,试了试音调,大力双手紧握,关节里挤出来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开始了。熟悉的过门,大力还弹的有点磕磕巴巴,重复了好几遍。没有谱子,为了更好找到节奏,只能摸索一下了,好在印象大致还是有的。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舒,长得好看又善良……”李春波的声音在大力的耳朵里响起。说来好笑,这么经典的歌曲,大力也是第一会儿正儿八经的听。诸位看官要问了,为什么呢?答曰:这歌流行的时候,大力也就一个小屁孩。周围的人都在传唱这首红极一时的歌曲,神州大地可以说是没有人不会哼哼两句的。也就导致了大力现在的这种情况的产生:极度熟悉,但是从来没有确切的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