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状元是没错,兵部左侍郎孙传庭的儿子也没错,可是跑来从军?
这家伙的脑袋是不是被他身后的那匹骏马给踢坏了?
还有,就这样儿的小白脸跑到军中,到底是来从军的还是来添乱的?
带着无尽的怀疑,小旗高声吩咐道:“你且在此等候!”
吩咐完了后,那小旗也不管孙世瑞的反应便转身往大营中而去。
接到小旗报告的张之极正盯着大堂上面挂着的一幅巨大地图在琢磨着什么。
接过了英国公位置的张之极现在不仅仅是提督着京营,还要操心五军都督府的一摊子破事儿。
尤其是这一次,崇祯皇帝不知道抽了什么疯,突然之间就要进行卫所调防——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卫所调动到别的地方去。
对于崇祯皇帝抽疯的事儿,张之极已经表示完全习惯,自己家的皇帝向来就这样儿,哪天要是不抽疯了才是怪事儿。
自己现在就在琢磨着该怎么互相调动这些士卒。
毕竟士卒调防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士卒本身,还有他们的官属,南兵和北兵互调之后会不会不适应环境气候,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都需要自己考虑。
然后守门的小旗跑来报告说新科状元想要跑来从军?
冷笑一声后,张之极也不琢磨地图了,干脆回到中间的书案后面大马金刀的坐下,喝道:“带他过来!”
张之极本能的对于这些穷酸们没什么好感,哪怕是这个新科状元的爹就是兵部左侍郎也是一样——兵部左侍郎好牛逼?老子还是英国公呢!
张之极早早的就打定了主意,先给这穷酸一个下马威,要是还不识相的赶紧滚蛋,那就把他扔到下面的士卒里面去好生磨炼一番。
京营的训练标准,现在远高于普通的卫所,主动凑过来的作死的小白脸什么的最讨厌了!
虽然陛下的脸也很白,可陛下曾经操刀子砍人冲锋在先,你这个穷酸也敢么?
望着大步进入正堂的孙世瑞,张之极冷冰冰的道:“堂下何人!”
孙世瑞心中一突,只感觉一颗心都要从嗓子眼儿跳出来了!
向着张之后躬身拱手行礼后,孙世瑞才道:“下官孙世瑞,见过提督大人!”
张之极哼哼冷笑一声道:“首先,你应该自称为卑职,而不是下官!这里是军营,把你们文官那一套收起来!
其次,既然是新科状元,那你来跟本督说说,怎么想着跑来从军的?是没死过还是不怕死?”
孙世瑞这下子纠结了——这世界上还有谁是死了再活不成?至于怕死,不是很正常的事儿?
不怕死的才不正常吧!
脑袋里一瞬间就转过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念头之后,孙世瑞躬身道:“启禀提督大人,卑职怕死,但是对比起马革裹尸,卑职更怕老死于病榻!”
张之极脸上却是闪过一丝不屑,又接着问道:“此前可曾练过骑射?可曾习过兵书?”
孙世瑞道:“启禀提督大人,家父乃是兵部左侍郎,卑职从小便向往兵事,故而习得一些粗浅的拳脚功夫,亦会骑马箭箭。
至于兵书,小人曾经读过《孙子兵法》、《齐孙子》、《吴子》、《太公六韬》、《尉缭子》、《练兵实纪》。”
张之极闻言也不禁有些动容。
这些兵书都读过,最起码也不是对于兵事一无所知的蠢蛋了——而读了这么多的兵书还能夺得新科状元的名头,这家伙倒也算是个人才了。
然而动容归动容,就此留下孙世瑞,张之极还是有些不愿意——这小白脸比老子可白的多了!
崇祯皇帝给大明带来的影响很多,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比如说现在的军方总是有事儿没事儿的就琢磨着是不是有哪个蛮子不乖了,需要教训一番才会乖。
当然,大家都是为了传播圣人教化还有皇帝的威严,至于军功神马的都是浮云一样,不要在意那么多的细节嘛。
除了军方,受崇祯皇帝影响最大的就是民间,其次就是朝堂。
崇祯皇帝早早就通过迁民实边的事儿发现,自己成功的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惯坏了原本温顺老实的大明百姓。
胆子大了的大明百姓现在不怕官府,或者说不担心官府会不管自己,尤其是在跟蛮子们有冲突的情况下,无理都敢横三分。
然而大明的官府在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的调教之下,也变得乖巧了许多——别管有理没理,向着自己家的百姓肯定没错!
蛮子们还是算了吧,有钱也是臭的,看不上眼——锦衣卫和东厂的那些混帐平时最关注的就是有没有这样儿的问题。
贪些小钱什么的肯定没问题,已经有无数个先辈用他们的人皮证明了一件事儿——祸害百姓和向着蛮子的罪过,基本上是相等的,都会被厂卫给报上去。
至于那些官声不错却捞的盆满钵满的,就很少有人去管,厂卫也跟瞎了一样。
除了百姓们被惯坏了以外,朝堂上的许多大佬也跟着崇祯皇帝学了一身的坏毛病。
比如喜欢找人谈话。
明明让吏部侍郎们出动就能办好的事儿,房壮丽突然间就打算学习一下崇祯皇帝,把这三百个进士科的进士们找来谈话。
明律、明算、格物这三科的就算了,跟进士科的不同,这些家伙早早的就已经内定好了去向和路子。
要说新科状元孙世瑞心中没有一点儿对于自己父亲怨言,那纯属就是扯蛋——堂堂兵部左侍郎的长子,一路科举上来竟然没有得到一星半点儿的照拂,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
这种事儿就实打实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孙世瑞要说是心中一点儿的怨言都没有,那才是笑话。
但是再怎么有怨言也没有什么鸟用,自己的亲爹什么个样子,自己心里还能不清楚么——就算是自己求到了他老人家的头上,除了一顿家法之外,剩下的什么也得不到!
哪怕吏部尚书房壮丽与他老人家的私交极好,自己向来是世叔称呼着也没有毛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世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吏部的大堂。
大堂中很安静,满头头发已经没剩下几根黑色的吏部尚书房壮丽正坐在案几后面饮着茶水,不远处一个书记官不知道在记着些什么,手里的笔一直就没有停下。
略微定了定神,又大概的回忆了一番,感觉自己身上已经挑不出什么毛病后,孙世瑞才大步走到了大堂中间,向着房壮丽躬身行礼。
房壮丽呵呵轻笑了一声,放下了手中的茶壶后才望向了孙世瑞,笑眯眯的指了指旁边的一把椅子道:“坐下说。老夫与你父亲同朝为官,如今你也与我等同朝为官,大可不用紧张,就当闲时叙话了。”
出乎于房壮丽的预料,孙世瑞向着房壮丽又行了一礼后拱手道:“启禀大人,学生愿意大人先论公事,后叙私谊!”
听着孙世瑞斩钉截铁的话,房壮丽抚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脸上笑眯眯的神情却是未变,轻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先论公事,私谊一会再谈便是。”
等孙世瑞复又行了一礼后,房壮丽才笑着道:“你现在已经不再是学生了,应该自称为下官,这些官场的规矩,千万不要忘了。”
顿了顿,房壮丽又接着道:“贤侄身为崇祯十三年的新科状元,老夫倒是想问问你的看法。
其一,你可以先在吏部行走半年的时间,然后择一地外放为县令,一步步的再升上来。
其二便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一个清贵学士,得见天子的机会倒也颇多,未必不可青云直上。
不知道贤侄自己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只要不是个傻子,肯定就能听明白房壮丽话里面的意思——优先选择外放为县令才是上上之选!
因为据房壮丽从崇祯皇帝那里得到的消息,加上自己对于崇祯皇帝心意的揣摩,很轻易的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不是一步步从基层升上来的,没希望入阁!
而自己与兵部左侍郎的关系极好,自然要多多替老友的儿子考虑一些。
也正是因为如此,房壮丽才稍稍的点拨了一下孙世瑞。
然而孙世瑞似乎并不领情,斟酌了半晌后,孙世瑞便躬身道:“启禀大人,下官不愿外放,亦不愿入翰林院中皓首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