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祖制是个好东西

给改成好的还能不接受?不接受的除了傻子,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

而对于既得利益者,崇祯皇帝是最不在乎的——军方不出乱子,厂卫在手,什么样儿的既得利益者都是扯犊子。

不信你让他们试试是刀子锋子还是他们的头更铁?

沉吟了一会儿,崇祯皇帝才接着道:“另外,那些被唤做小二的小三小四什么的更是重中之重,告诉下面的官府,该统计的都给朕统计出来,这些人的土地也不用头疼,反正这么多的地方,总是能安排下的。”

温体仁躬身道:“陛下是想以隐户实边?”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隐户不也是我大明百姓?用他们实边又怎么了?

众位爱卿也知道,一直强迁百姓实边,必然会让民间怨声四起。

但是这些隐户呢?从原本没有户籍的贱民变成平民百姓,再分到自己应有的土地和好处,他们会不会愿意?

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朕为天子,视万民如子,自然不愿以刀枪威逼,但是这么多的土地总得有人吧?因此,倒不如以利诱之。”

温体仁和郭允厚暗中对视了一眼,都弄清楚对方眼里的意思后,便一起躬身道:“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笑着摆了摆手道:“行了,不用拍朕的马屁,好生的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对朕最好的交待!”

温体仁和郭允厚等人一再的躬身保证之后,崇祯皇帝才挥挥手,命温体仁等人退了出去。

紧接着,崇祯皇帝就对王承恩吩咐道:“传崔呈秀、许显纯,还有马石,曹化淳过来见朕。”

崔呈秀和许显纯接到崇祯皇帝召见的传话之后,就匆匆忙忙的往宫中赶去,连形象都没太过于在意——崇祯皇帝一次性召见自己两个人,估计是有什么大事儿!

等崔呈秀和许显纯进宫之后,心中越发的觉得可能出了大事儿——连马石这个西厂督公还有曹化淳这个东厂督公都给召集了过来,如果说没什么大事儿,谁信?

但是崇祯皇帝一开口,就让崔呈秀等人松了一口气:“朕将命户部重造黄册,清查隐户、逃户、贱籍。

锦衣卫、东西厂各自把消息传下去,给朕注意着地方官府的动态,看看有没有哪里敢背着朕的意思胡来,更要看看有多少人在其中阻挠,懂了么?”

崔呈秀等人当即便躬身道:“陛下放心!”

只要不是出了什么天大的问题,像这种本身就在厂卫职责之中的事儿就简单的很了,就怕是有什么要命的问题!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才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慢慢踱步到了殿中挂着的那幅巨大地图前面。

就像是崇祯皇帝穿越前看过的那本穿越者教材《唐砖》里写的一样,崇祯皇帝也学着李二的样子,在大殿里挂上了一副巨大无比的地图,摆了一幅巨大的沙盘。

很显然,眼前的地图和沙盘又要被少府拿去大改了,估计要等原来的杭爱山改成勒石山,鞑靼草原改成勒石草原后才会再次送过来。

崔呈秀等人正在好奇崇祯皇帝为什么把自己这些人召集过来,仅仅只吩咐了人口普查的事儿之后就出神的看起了地图,就听崇祯皇帝开口道:“你们都来看看,我大明的疆域有多广?”

崔呈秀和许显纯对视了一眼,躬身道:“陛下拓土万里,我大明疆域之广,已远迈汉唐,臣等为陛下贺!”

崇祯皇帝却是呵呵轻笑两声,然后才开口道:“朕拓土万里,杀人盈野,朕的旨意所至,无人敢不从!

但是,朕却不知道我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吸大明的血!是不是,很可笑?”

听到崇祯皇帝这个说法之后,崔呈秀等人心底就是一沉。

这种话,崇祯皇帝以前也不是没有说过,而每次崇祯皇帝用这种语气说话,或者说流露出现在这种表情,都代表着要人头滚滚了!

ps:今天献祭《皇宋风云》

郭允厚也知道大明的隐户,逃户,贱籍百姓太多,多到自己根本就查不过来的地步。

别说自己区区一个户部了,就算是动员了全天下的官府一起查,估计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查清的。

要知道,大明的户籍制度一直都很坑人——军户一直是军户,匠户一直是匠户,代代相传。

但是众所周知,大明的户籍制度让很多人都吃了大亏,而且无处申冤,于是就有很多人想要脱离这个户籍制度。

但是想要脱籍何其难?不使银子能脱籍?有银子的还用琢磨着脱籍?

事情似乎在这里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没银子的就想办法脱籍换个活法,有银子的又不在意了。

但是周树人曾经就说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比如说名下有土地又不想交赋税的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找自己家或者乡里靠谱一些的读书人,把土地投献过去就行了——可是这样儿一来,自己家的民籍就算完犊子了,变成了奴籍或者是隐户。

还有大量的不想当军户,不愿意一辈子在卫所里面吃不饱还穿不暖的人,干脆选择了当逃兵——然后就变成了逃户。

还有些把路引搞丢了,回不去家又无处可去的,自然也就变成了逃户。

最后一种则更操蛋——为了避免多交赋税,家里不管生多少孩子,后面的都统一叫小二,打死不承认自己家到底有多少孩子。

反正也分不到田地,为什么还要交赋税?

于是,无数个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什么的就都成了小二,最后就成了隐户。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允厚一直就没有想过什么人口普查——反正每年都在增加,查不查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根本就查不过来。

而且跟崇祯皇帝的担心一样,郭允厚也是有些投鼠忌器的感觉,不敢随便的就搞出人口普查这种大动作来。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土地的利益是最被看重的——但是光有土地有个毛用,还得有人才行!

比如某些特殊的行业,比如青楼楚馆,比如那些暗黑工坊,这些贱籍或者没有户籍的人,死了往外一扔就行,根本就没有人关心。

尤其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都知道崇祯皇帝爱民如子——哪怕是崇祯皇帝仅仅是想要刷个名声,地方官府也不敢在这种事情上怠慢,必须得拿出足够的态度来才行。

那应该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呢?

很简单,对于百姓们足够关心就行了——偶尔替百姓们上书朝廷,要求减免个赋税啥的很正常吧?百姓莫名其妙的死了关心一下很应该吧?

多来上这么几回,自己的官声是不是就好了?想要上升是不是也更容易一些了?

毕竟,崇祯皇帝手里可是有着厂卫这种大杀器,谁也不希望因为几百百姓的事儿就被锦衣卫盯上,然后导致自己人头搬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的黑心工坊还有地主什么的就很头疼——原来不值钱的泥腿子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金贵起来,官府时不时的就关心那么一下,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这钱还能不能赚了?

但是鲁迅曾经就说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官府关心那些泥腿子是吧?那咱们找没有户籍的来试试?尤其是那些外族的蛮子们,好像没什么人关心?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以后,后面没来得及吃最大最肥螃蟹的那些人自然也就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没有大明户籍的人,不管是汉人还是蛮子。

当这些没有户籍的人上告到官府以后,官府的第一反应就是:本官堂堂青天大老爷,是要为民做主的!

然后第二反应就是:没有户籍册子的算什么民?开什么玩笑?是不是随便哪个阿猫阿狗的都能说自己是大明百姓了?

不知道城中的那个什么有钱的蛮子们,为了得到个大明户籍都打算塞上几万两的银子了?

当然,本爱清廉如水,这蛮子的钱肯定是不能收的,户籍自然也就不能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