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进退唯谷

而在大明有什么?

有个屁!

这玩意一旦出现,井下挖矿的那些人基本上就是个死绝的场面。

而另一部分被派去开山铺路的也不是什么好活计,基本上开山之处都是有风险的地段就用上这些人,死多少都没有人心疼——反正不会有家属来索赔。

舍不得让自己家的百姓去做开挖矿开山这些活计的崇祯皇帝选择了让被俘的建奴去挖矿开山,而且是去势之后挖矿开山。

这种情况下,倒还真不如一死了之来得更为痛快一些。

只是崇祯皇帝依然感觉很遗憾。

现在没办法也没地方去弄些黑叔叔们过来,被那些海上的洋鬼子弄过来的也是极少数,否则的话崇祯皇帝根本就不介意用大量的黑叔叔们去挖矿开山。

温体仁见崇祯皇帝心意已决,当下也不再劝,而张惟贤也是知道到底是一死了之痛快还是去挖矿开山苟活于世痛快,只要崇祯皇帝选择了不要脸,这种情况下让彝兵们被坑杀,倒是比让他们去开矿好的多了。

等到温体仁和张惟贤告退之后,崇祯皇帝才再一次打开军事形态图看了起来。

其实崇祯皇帝会看个屁的军事形态图,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后世的神剧上看过一些红色的蓝色的军事形态图。

而那样儿的他根本就看不明白!

面前的这一份被在白绢之上用铅石细细的勾勒的地图上,又密密麻麻的做满了崇祯皇帝自己写下的一些标记。

总之,崇祯皇帝现在比较关心的就是奢崇明和安邦彦两个混账的事儿。

而此时的奢崇明和安邦彦还完全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打算彻底的把两人对怼死了。

就算是知道,两人其实也不太在乎这事儿。

自古以来,凡是选择了造反的,除了成功的那些,又有哪一个失败者有好下场了?

凌迟?诛九族?

两人觉得这买卖其实不赔本。

成功了,可就是一国之主了,就算是失败,奢崇明的儿子已经凉了,九族之中还剩下谁?

安邦彦呢?成功了就是大国师大长老,失败了也不过是一死而已。

就算是凌迟太痛苦,只要在被朝廷的官兵们抓到前自尽,哪怕是被挫骨扬灰了,自己也不知道不是?

至于说九族,安邦彦和奢崇明两个原本就有些亲戚关系,九族之中有很多人是重合的——而这些人又大部分在奢崇明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就已经被官兵给怼死了,现在还怕个屁的诛九族?

现在两人头疼的是,在屠完了太平司之后,进军的速度又慢了下来。

在镇雄府又被拖住了。

托奢崇明屠了太平司的福,现在整个太平司周边凡是接到了消息的州县,基本上都是选择了同一套处理方案——硬刚到底。

反正现在的情况是投降是死,不投降却可能还有一线生机,那谁还会选择投降?

所以在奢崇明大军一进入镇雄府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威信城就已经做好了血战到底的准备。

镇雄府府治则是在留下了足够镇雄府城池坚守十天的物资和三个千户所后,便由镇雄府指挥同知刑纪安带着大量的物资和两个千户所的兵力星夜向着威信而去。

只是刑纪安的运气不太好,或者说因为距离太远的原因,等刑纪安赶到了威信之时,威信已经被奢崇明的大军给围了起来。

这下子可就难办了。

打,肯定是没什么希望的,自己带的大量物资不说,就光是这几万的彝兵就能把自己区区两个千户所的兵力给生吞活剥掉。

而不打,就是不战而逃,罪同失土之则,到时候自己除了一死以谢陛下和朝廷,基本上也不会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

当真是进退唯谷。

ps:这是5月5号的加更,5月6号早上七点正常还会更新,晚上同样会正常更新。朕的人品可是很有保证的。

当初崇祯皇帝许了英国公一系到海外英吉利之地开国时就已经先说明了条件。

国公不同于藩王,三代之中可世袭。三代之中若无开疆扩土的大功,三代之后便要依次递减袭爵,由国公降为国侯,国侯降为县侯。

等降为伯爵之时,那这封地自然要收回,其后代便世袭伯爵。

如今崇祯皇帝却突然开口说出了世代不移的这种话,那就意味着以后英国之地,世世代代都为张家所有——只要不是英国公一系作死,那子子孙孙乃至万世,都是一国之主。

张惟贤敢应下吗?

其实张惟贤很想应下这个要求。可是应下了之后,就等于是把英国公一系彻底的架在火上烤。

当然,光烤火这事儿还好说,毕竟离着真正的要到英吉利那什么鬼地方去开国还是没影的事儿。

可是随后而来的文官们的口诛笔伐,可就真正的要命了。

英国公一系以后怎么在大明立足?形象就是蛊惑君王,谄言媚上,这一类的言语攻击,只要自己家英国公的爵位存在一天,这样儿的流言就会同样的存在一天。

就算是如此,也无所谓,大不了学习皇帝陛下不要脸,要么唾面自干,要么找皇帝陛下做主,这事儿也能糊弄过去。

但是最重要的是,这样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崇祯皇帝朝令夕改。

这对于崇祯皇帝的形象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崇祯皇帝说出来世代不移四个字之后,张惟贤就再也坐不住了,站越来后便躬身道:“陛下不可!”

崇祯皇帝却还没有弄明白张惟贤在担心什么,只是好奇的道:“为何不可?”

张惟贤组织了一下语言后,便躬身道:“陛下前番虽然许了大明的诸多国公们海外建国,但是也同时说明了与藩王不同,若是没有开疆扩土的大功,是要代代降爵的。

如今陛下却要许了微臣世代不移,天下人必然以为陛下朝令夕改,恐于陛下圣誉有碍。”

被张惟贤这么一提醒,崇祯皇帝也想越来了自己是说过这么句话。

虽然说崇祯皇帝不太在乎自己的形象——从自己重用厂卫之时开始,自己的形象就已经没剩下多少了。

再等到了草原上十余座京观一筑,自己早就和桀纣隋炀那哥几个排排坐分果果了。

你是暴君?是啊是啊,你也是暴君?是啊是啊,这么巧啊,我也是暴君诶!

但是崇祯皇帝却十分在意自己的信誉,尤其是自己在老百姓中间的信誉。

跟什么人无信不立一类的屁话没有什么关系,崇祯皇帝在意的是,朕说要杀你全家,就一定会杀你全家,连一个喘气的都不会留下。

朕说要永不加赋,那就是永不加赋,朕自己去抢去坑去往辽东卖毒盐和福寿膏都不会加一文钱的赋。

只有这样儿,才会在某一天需要的时候,让自己的罪己诏达到和刘野猪的罪己诏一样的效果,也同样会让自己说的话真正的实现牙齿当金子使的效果。

但是现在的情况呢,自己刚刚说了要给英国公世代不移的好处,转眼就收回?

崇祯皇帝嘿嘿干笑了两声,才接着道:“罢了,是朕一时糊涂了。

既然如此,先赐张爱卿玉如意一对,聊表朕心罢。另外,京外皇庄再划给英国公一座,以后就归英国公府了。”

张惟贤见自己一不用架在火上烤,二不用担心皇帝陛下的形象受到影响,而且自己还捞到了好处——玉如意可是好东西,而京郊的皇庄就更是好东西了。

等张惟贤谢过恩后,崇祯皇帝才暗自叹了口气,让张惟贤坐下。

其实自己给张惟贤的再多,只比不过张家世代为国尽忠。

从张辅尽忠于土木堡,到末代英国公率兵冲阵尽忠于京城之外,历代英国公对得起皇家所给的荣耀和赏赐。

只是如今的张惟贤年纪大了,年轻时候的一身暗伤也开始显现了出来。

衰老的比正常人还要快一些。

别以为练武之人气血要比常人旺盛,所以老的也就慢一些,相反,像这种军队之中的武人,其实老其实当真是一身的伤病。

这也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对着军队在军纪之外有着更多宽容和优待的原因。

这事儿就这么着,算是糊弄过去了,崇祯皇帝也接着开口道:“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办罢,先让段小荣他们把上古神仙之间的那些事儿给整理出来,然后刊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