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衙前都知兵马使到都头、队正,可都是由佣兵担任的,没有一个是官身,当然就不好用府兵官职了。
刘俊觉得李逍搞这些乡勇有些多余,百济人本就不能相信,还又不给武器只给根棒子,那这群棒子军搞起来又有何用?
虽然他也劝过李逍,可李逍打定主意的事情他是劝不了的。
李逍当然也知道现在苏薛的兵就在不远处,但以后随着战线前推,薛苏二将的兵会离他越来越远,武珍州也会彻底成为大后方。
到时这里就会形成一个武力空虚区,若没有点自己的武装,那他李逍这个刺史就真的会很难当的。
“经略,有信到。”
一名卫兵过来禀报。
“哪的信?”
“有两封信,一封是自带方州剧烈州送来的,是薛都督给你的信。还有一封是自耽罗岛送来的,来自长安的。”
“先看薛帅的信。”李逍道。
薛仁贵的信倒是简单,主要是说李逍胆子很大,居然趁他和苏烈不在的时候,就私自做主把他们东征水师的战利品给卖光了。当然,这也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其实薛仁贵对李逍的行为很赞赏。
毕竟卖了二十多万贯,太过出人意料,大大的惊喜。而且不光是卖了钱,李逍还给他们弄来了大批前线紧缺的粮草药品布匹等。薛仁贵说他暂时不会回武珍州,要督促金春秋补给粮草,提供士兵,准备在冬季到来前,发起一场新的秋季攻势。
武珍州这边,就全权交给李逍这个新任刺史负责了,甚至耽罗岛那边,也要李逍这个经略使负责。
看完后李逍笑了笑,没惹薛苏二帅生气就好。
“把长安送来的信给我。”
李逍拆开长安来的信,却是太师长孙无忌给他的信。信里,长孙无忌告诉了他长安城最新的动向,比如皇帝已经和宰相们议好,要调他回长安任太府寺少卿,到时还要让他督造大明宫。
据说旨意都已经拟好了,不日就会送来武珍州城。
合上信,李逍陷入了沉默。自己还刚在这里打开点局面,怎么这李治又这么折腾呢。
自己难道真的又要返回长安?
“盯紧点这些人,若有人真的不怕死敢乱来,那就先斩后奏。”李逍看着那些逃也似离开的武珍州百济地头蛇,发出不屑的冷笑。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行不通的。
李逍现在可不仅是城里这几百号人,他后面可还有薛仁贵和苏定方的四万东征水师将领,甚至连不远的新罗人也是能够动用的。
做为后方的武珍州,没有人能够翻天。
“我们的募兵榜发出后,有多少人应募了?”李逍问。
“多不胜数!”刘葱答道。
其实第一次张榜募兵的时候,就有许多百济人心动了。毕竟李逍开出的条件是不错的,奴隶应募成功就能得自由之身,欠债的应募成功后就能一笔勾销。以后当兵吃粮,包吃包住,甚至还有安家费和月钱,虽说不多吧,但肯定比他们现在朝不保夕的日子强多了。
武珍州有很多奴隶,也有很多吃不饱饭的平民。
他们才不管什么百济国还是大唐国,他们眼里只有能不能活命。
只是之前国沙燕三家威望太强,他们带头发出的死亡警告,让无人敢应募。
而现在,那三家都被抄灭了,三家家主的人头都还挂在城头上呢。
再没有人敢威胁他们了。
再次募兵自然也就应者如云。
“人多也不能放宽条件,募兵首选贫民和奴隶,再选年轻体健者。百济原贵族豪强者不选,体弱多病者不选。”
“放心吧,这个标准我们不会放松的。”
“应者太多,我们还是只募三千吗?”
“暂时还是先募三千。”李逍点头道,“有三千人其实已经不少了,十人一伙,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旅,二百人一团,千人就是一营。三千人可以设为三个营,让佣兵团的人充任教官和临时军官,负责训练这些人。”
“不给武器?”
“每人给一个棒子。”
“起码每人给一杆木枪吧?”赵持满无语,一人给一根棒子,那这样的兵训练的再好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