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 不定

鸾枝 酌颜 1145 字 10个月前

有不少人知道陛下当时是从陕西,也就是齐慎手下借回了兵,这才破了京城的一场乱局,在宁王、前太子三王角逐之中占了上风,最终成了胜者。

齐慎虽未在那时拱卫皇城,但说到底,陛下能够即位,他功不可没。陛下这是还记得他的恩,要还恩呐。

其他且不说,从这一点看来,陛下终究是与其父不同,仁义道德之名,不虚。

只是,这齐慎,却不能说赏就赏。

就算当年的定国公乃是蒙冤受屈,说到底,也是有因可究。如今,辽东有宁王,死而不僵。江南,又有前太子隔江而治。若是此时西北再有一个拥兵自重的齐慎,那么朝廷,就更岌岌可危了。大周朝,不能再出一个定国公了。

因而,这齐慎不只不能赏,还要罚。

这回,朝中倒是有人说话了。人家齐都使分兵来解京城之危不说,还将已经打进关来的鞑靼十万大军又给撵了回去,更是孤军深入,灭了鞑靼霍尔部和休屠部,折损了鞑靼一半兵力,力保了西北边陲数年太平,这样的不世之功,非但不赏,还要罚?怎么罚?

若果真要罚,岂不是要寒了大周万千将士的心?

那反对的人,也有话说。

齐慎带兵出关,孤军深入鞑靼腹地,可是得了谁的令了么?

站在齐慎这边的人又说了,那时,京城乱作一团,他要向谁请示?他已是彼时的太上皇亲命的迎敌元帅,对边关之事,有全权指挥。何况,战机稍纵即逝,他打鞑靼,走的就是快准狠的路子,若是还要拖拖拉拉往京城来请命,那索性,也不用打了。还何来后面的战果?

那些认为齐慎这样不顾圣命,擅自出兵,已是一而再,再而三,此人心有反骨,又有帅才,手握重兵,若是生了不臣之心,那才是大周之祸。万万不得姑息,必要严惩,以儆效尤,否则,往后,大周驻守各个边防的将领都有样学样,朝廷法度何在?军法何在?那还不是乱套了?

反驳的人,也有反驳的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