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赏春文会(二)诘难

明王首辅 陈证道 3388 字 12个月前

不过,兵科给事中只是个七品小官罢了,所以众举子倒不太在意,微拱手行礼后便坐下了。

魏国公呵呵笑道:“今日乃上元佳节,诸才俊彦咸集,在赏春文会开始之前,诸位才子不妨自我介绍一下。”

徐晋位于首席,从容地站起来团团一揖:“在下江西上饶徐晋。”

徐晋本来就长得英俊,再加上从容自若的气质,这卖相自然没得说了。

魏国公笑道:“果然是少年英才,难怪被皇上钦点为解元。”

英国公张伦更是竖起大拇指附和道:“连中四元,怕是国朝第一人了吧,要是这次会试摘下会元,再被皇上点为状元,那就更加空前绝后了,大小三元均入囊中,千古一人啊!”

徐晋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这个英国公看似在夸奖自己,但徐晋却感到一股森森的恶意。毫无疑问,这货是在捧杀,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果然,张伦此言一出,在座的举子都目带敌意地望来,尤其是那狂生陆鈛。

此时,那武定侯郭勋好整以暇地道:“徐晋,本侯爷听说你是走了张公公的路子才被皇上钦点为解元的,瞧不出你年纪轻轻,倒是会玩这些邪门歪道,枉为读书人啊!”

此言一出,众举子的表情精彩了,陆鈛更是难掩兴奋之色,幸灾乐祸地看着徐晋,徐子谦,你不是很狂吗,刚才骂我嘴臭,有本事现在也骂武定侯嘴臭啊!

费懋中和卫阳均是面色一变,尤其是前者,面色更是憋得通红,武定侯这话太过份了,岂有此理!

徐晋却是神色自若,淡道:“侯爷何出此言,天子钦点在下为解元,只不过是褒奖在下之功,圣旨上也写得一清二楚,与张公公何干?若是侯爷对皇上这道圣旨不满,大可上疏弹劾!”

武定侯脸色一沉,张忠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他巴结还来不及了,那敢上疏弹劾,他只是不爽徐晋在鹿鸣宴上所答的策论题而已。

话说当初在鹿鸣宴上,吉水举子萧晚提出要跟徐晋比拼策论,题目是:何以强吾大明。

当时徐晋针对大明现存的主问题作答,其中有两点无疑是损害朝中勋贵利益的,第一就是清田庄,把豪强侵占的土地发还给流民;第二就是勋戚爵位的世袭要改革,每袭一代,爵位须降一级,从而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

当时王守仁和刘翰林都对徐晋这份策论题赞不绝口,还命人抄录多份传阅,所以已经广泛流传开了,现在就连京中的权贵圈子都知道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举子的策论题而已,大多数勋贵都不当一回事,嘿,真是无知的黄口小儿,竟然想清田庄,改革爵位世袭,简直是异想天开。

虽然知道徐晋这策论不可能成为国策执行,但武定侯郭勋还是打算今天趁此机会给徐晋一个教训,免得这小子日后当了官瞎折腾,所以说话毫不留情面。

徐晋等在客厅中候了约莫小半炷香时间,最后一名参会举子也到达了,一进客厅便朝着众人团团作揖,歉然地道:“在下姑苏朱纨来迟,让诸位久等,万分抱歉。”

这个朱纨约莫二十五六岁,乃苏州府长洲县人氏,表字子纯,身量高大壮实,反倒像个雄纠纠的武夫,这种体形在南人中实属异数。

朱纨和众人打过招呼后,在徐晋的邻座坐下,板着脸正襟危坐,徐晋对他微笑点头也只是微含首回应,显然是个不苟言笑的严肃家伙。

朱纨坐落不久,一名管家穿着模样的男子进了客厅,客气地对着众人道:“请诸位才子随鄙人到拾芳亭,国公爷已在那等候。”

众人纷纷站起来跟在这名管家身后行出客厅,本来按照邀请名单的顺序,理应是徐晋排第一的,然而那陆鈛抢先把第一的位置给占了,还挑衅地瞥了徐晋一眼。

对于陆鈛这种幼稚的挑衅行为,徐晋自然不屑一顾,干脆落后几步,与费懋中和卫阳他们并肩而行,一边走一边闲聊,如此一来,两人的气度高下立判。

本来排在第二的杨维聪也禁不住放慢脚步,偶尔和徐晋等聊上两句,陆鈛一个人走在最前顿时显得形单只影,虽然依旧一副高视阔步的狂士风范,但表情明显有些不自然了。

众人在管家的带领下穿廊过院走了十几分钟,迈过一道月亮门后终于来到一座阔落的院子中,那瞬间入目的芳华,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眼前这座院子估计有五六百平方吧,植满了各种花卉,但见桃红柳绿,碧草如茵,雾气氲氤,桃花、月季、牡丹、杏花、梅花、映山红、兰花竞相开放,仿佛进了仙境一般。

徐晋不禁暗暗吃惊,眼前这些花虽然都是春花,但花期的月份多不相同,现在竟然全开到一处了。如果是现代的温室栽培倒是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数百年前的大明朝,这种栽培技术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

此时其他九名举子都惊得目瞪口呆,包括那鄞县狂生陆鈛。

负责领路那名管家见状不由面露得色,这些花卉都是国公府中的园丁高手利用温泉培植出来的,然后再移植到这里,除了正是花期的梅花,其他花卉最多三天就会全部凋零殆尽。

所以说,为了这场赏春文会,魏国公可谓费尽了心思和银子。

群芳掩映的庭院中央有一座亭子,名曰拾芳亭,亭外有假山渔池,只鸭子在池中嬉戏,池水雾气升腾,而且是流动循环的,显然是从源头引来的温泉活水。

此时的搭芳亭中已经摆下了一张圈桌,而上首处还摆了三张条形的几案,已经有五人分别坐在几案后面。

“哈哈,咱大明今科举子中十大才子到了,欢迎欢迎!”独坐在中间那张几案后的锦衣男子哈哈笑着站了起来。

这名锦衣男子正是本次文会的主办人,大明朝的魏国公徐鹏举,年约二十七八岁,生得倒是相貌堂堂。

“见过魏国公!”杨维聪带头,一众举子纷纷拱手行礼。

徐晋不禁有点意外,没想到这位魏国公竟然如此年轻。

徐鹏举朗笑道:“诸位才子不必客气,请坐!”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