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司马炎在受禅台接受了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的跪拜,并从曹奂的手中接过了那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立新朝国号为晋,改当年年号为泰始元年(万物之开端)。封晋王世子妃杨艳为皇后。
皇帝之下是王爵。王者,君主也。不属于臣籍。一般由皇帝的儿子们担任。但是司马家在魏晋禅代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曹魏政权对自己的亲王限制得过狠,导致司马家在篡位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家曹魏亲王有能力起兵反抗。同时由于本家得国不正,许多世家大族并未心悦诚服。所以,晋朝立国后,大封皇帝的诸多亲戚为王。
作为现在司马家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司马孚,是新建立的晋帝国第一亲王:安平王。当然,老戏骨都演了一辈子戏了,这个时候当然还得演下去:亲王的俸禄是要拿的,封地要多多益善的,但我嘴巴上,还是大魏的忠臣。
司马孚的九个儿子,长子司马邕是安平王的王世子。次子司马望是义阳王。剩下的七个儿子,也全都是王。
三爷爷家的儿子们都全部封王了。那么司马懿这一支的亲戚们,也当然都是王。
三叔司马干(有间歇性精神病那位),平原王。四叔司马亮,汝南王。五叔司马伷,琅琊王。六叔司马京命不好,新朝建立前就挂掉了,不好意思,没得王。剩下的七八九叔,王王王!
叔叔们都封了王,那么司马昭这一系,自己的弟弟们,也全部都是王。
二弟司马攸,齐王。司马攸之下,司马昭和王元姬还有三个儿子。但或许是司马家夷灭别人三族的事情做得太多,这三个儿子都没有活过十岁。不过这一次,司马炎也对这三位早夭的同母弟全部追封为亲王。后来随着他和司马攸的儿子们越来越多,也让这些儿子出继这三家,为其延续香火。此外还有三个异母弟,也全部封王……
此外还有司马懿的另外几个兄弟的儿子,只要还健在的,统统封王。总之,初步统计下来,晋朝一立国,就封了差不多三十个本家亲戚为王!
而且晋帝国的王爷和曹魏那些近乎于圈养的废物王爷不同。晋帝国的王爷都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内的赋税全部归自己。封地内的官员任命也由自己掌控。还可以自行组建军队。可以说是真正的国中之国——这么做的好处是,至少在晋帝国内部,绝对没有任何其他姓氏的人有能力把司马家的天下搞乱。至于司马家内部嘛,呵呵,你们都知道的。
除了司马家的亲王外,晋帝国成立之后,还封了一个异姓王——曹魏最后一任皇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比起当年的汉献帝(禅让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来,这待遇只高不低。
说起来,从西周灭商开始,历朝历代的开国者,对前一个王朝的亡国之君还是比较厚道的(商纣是自杀,其遗族也在周王朝得到了封国——宋)。曹丕、司马炎都遵守了这个惯例。一直到一百五十五年后,刘宋的皇帝刘裕登基,毒杀了司马家的最后一个皇帝恭帝。这个惯例才被打破,从此之后,所有的亡国之君几乎都死于非命。一直到溥仪逊位,这种局面才得以结束。
王爵之下,按照司马昭根据西周制度重建的五等爵制,接下来就是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