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降集氐羌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532 字 10个月前

这天下。不归蓟王,还能跑到哪去。

心念如此,各自嗟叹。便又收拾心情,听蓟王向书生仇靖,询问凿山开路事宜。

仇靖答曰:“李公云游四海,不知所踪。然麾下曾随他凿山开道之一众属吏,我却略有耳闻。功曹李昊、属吏仇审、李瑾,皆在郡内。”

刘备大喜:“速速请来相见。”

“喏!”

不久,前功曹李昊、属吏仇审、李瑾,皆赶到治所。

听闻刘备要凿山开道,辟水圩田。三人大喜过望。这便上陈良策,听得刘备不住点头。

郡中山水,皆在三人胸中。果是良吏。

听三人言道,武都水患,皆因前汉大地震。

前汉吕后二年初(前186年),武都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地震从年初,断断续续,直震了足足八个月。震得武都面目全非,甚至把古汉水,震成了西汉水(嘉陵水)与新汉水两条水路。

秦汉之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全线贯通的水路交通,被拦腰切断。失去了西汉水的汉水,河道缩短,水量剧减,舟楫之便大不如前。正因如此,诸葛丞相北伐时,不仅汉水、嘉陵水道,皆无可利用。且汉中上古大湖“天池大泽”亦消失。山势阻断,河道堰塞,汉军只能用木牛流马,在崎岖的山道间,艰难行走,运送粮秣。丞相数次因粮草不足而退兵。

先前刘备亦不知丞相为何如此执着,六出祁山。

待亲临武都,这才幡然醒悟。汉水已面部全非。无法兴航运之便。粮草转运何其艰。

刘备这便未雨绸缪,凿山开路,疏通河道。还漕运之利。希望诸葛丞相,已无需用到。

人才、钱财、劳力皆有。刘备又命人送来足量器械工具,可称万事俱备。

事不宜迟。令凉州刺史阎忠,封李昊为新任武都太守,仇审为丞,李瑾为长史。全权负责筑路通河事宜。先修通武都一郡之地。再驰聘南北,畅行东西,连通各郡不迟。

至于通渠圩田,自有幕府西官负责。无需三人插手。

又封杨濮、杨腾二人为都尉,负责管理各部氐人。

皆大欢喜。

汉有五胡。

五胡者:匈奴、鲜卑、羯、氐、羌。

百年羌乱,帝国日薄西山,终致崩盘。后续五胡乱华,荼毒更烈。堪称惨绝人寰。

如前所说。融合一统乃大势所趋。然,谁人主导,随人从属,尤为重要。切不可本末倒置。正常情况下,当由高等文明,强权一方主导。然纵观上下五千年。因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多将主导权,拱手让与低等文明。

文明优劣如何判断,见仁见智。却总有共识。

总体而言: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一定低于奴隶时代。奴隶时代一定低于封建时代。封建时代一定低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一定低于科技时代。以此类推。

话虽如此。封建皇朝却屡遭奴隶部落覆灭。各中原因,刘备不想深究。

然身处五胡四夷皆以汉化为荣的时下。刘备又岂能不因势利导,融入我煌煌天汉。

论兼容并蓄,唯我强汉。

西凉一地,单先零诸羌,便不下百万。更何况还有西羌诸种,及各氐人种。武都一地,扼守咽喉。氐人盘踞,各自为政。氐人尽归氐酋所有,不为帝国所用。故而,唯有重金结好羌渠、氐酋,方能得安。

如此既养虎成患,又令羌渠、氐酋首鼠两端,作壁上观。朝廷势弱,便裹挟而反。朝廷势强,又望风而降。是降是反,皆利益使然。如此骑墙,蓟王又如何能忍。

二位谋主,顺水行舟。欲借治理下辨水患,除羌、氐后患。

与流徙三百里的羌人一样。只需氐人受雇为工。无论治水还是凿山,皆可为我所用。只需离开了宗法森严的老寨,与汉民同吃同住,同工同酬。不出数年,当纷纷“开化”,归于吏治。

见刘备惜民如此,曹操曾出言相问。刘备答道,大汉子民,皆是文明火种。正如后世华人仰视洋人一般无二。听闻是洋人,无论是何出身,有何能耐,有无特长,有无隐疾,皆会引无数狂蜂浪蝶,趋之若鹜。究其原因,便是文明的力量。

一言蔽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将心比心。时下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民,在羌胡眼中,或者说内心深处,也是需仰视的“文明人”。

若能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又恩威并济。何愁蛮夷不归于王化。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蓟王治国,在和不滥杀。

收到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口谕。杨濮、杨腾不敢怠慢,这便轻骑入城,拜在堂前。

刘备便问,寨中有多少青壮劳力。

杨濮、杨腾如实作答。各有青壮万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