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墨者笑道:“城外机关,不过牛刀小试。掘经纬甬道,本只为引水入城。后才建起城外机关。先前汉军水淹广宗,大贤良师早已料到。故在城中设此水驱杀阵,乃连环计也。”
经纬甬道,竟为引水!
苏越心事重重:“却不知此战,胜算几何。”
此语亦说中同行墨者心事。这便一声长叹:“明隐之争,在此一举。我等,拭目以待吧。”
莫非……
黄巾机关术,还牵扯到墨门内部纷争不成!
苏越一时心乱如麻。
若当真如此,需早做计较。
如前所说,墨家出自诸子百家。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支,称为‘墨家三派’。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后先秦一统,两汉延续。墨家三派渐融合成二支。一明一隐。一个高居朝堂,一个散布江湖。明者出仕,称‘仕墨’。隐者醉心匠造,称‘匠墨’。如张衡、杜诗者,皆是‘仕墨’。如夏老,苏伯皆是隐宗‘匠墨’。无论明门还是隐宗,墨者、墨辩、墨侠皆有。
本以为各自相安。岂料墨门二宗,竟假黄巾之乱,一争高下。
现在想来。
贼人在邺城设下机关大阵,引蓟国‘匠墨’入局。起因,便是墨门之争了。
是了。邺城机关大阵被破。龙首枢机内墨者师徒,坦然赴死。便是以命相搏。
然而,‘仕墨’为何投身太平道……
偷天换日。改朝换代。
苏越浑身一凛。
事关隐宗生死存亡,却不知远在蓟国的祖父等人,是否已,全然知晓。
啪嗒。
一滴冷汗,自鼻尖重重砸落。
广宗城,地面数丈之下。
纵横交错的甬道,仿佛放大许多倍的东凌矿井。空气闷热。各色人等,穿行其间,皆赤膊上阵。
通道,以经纬之数命名。
《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
再辅以东、西、南、北,指向清楚明了。
如:“西交经三纬四”。便是指“城西,经三甬道与纬四甬道的交叉口”。
熟练之后,便又简称为:“西交三四”。
再苏越看来。广宗城下埋设的机关大阵,与沙丘平台大有差异。广宗机关大阵,先在最底层,掘出纵横交错的经纬甬道,再如矿井般,铺设坑木支撑。坑木,乃是指矿井中用做支柱的大木料。如此,一条坚固的地下甬道,便挖掘完毕。后铺设轨路,运送机关诸器。如矿井运送矿石一般无二。
待经纬甬道掘成。再沿经纬甬道顶部,间隔着向上挖掘。若把笔直的甬道,比作一根长长的竹笛,而沿甬道间隔着向上挖掘,就如同为竹笛开孔。若将此视作矿洞,向上挖掘的竖井,便是通风气孔。
机关大阵,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一切原理,非凭空臆想,皆有迹可循。
一个个直通地面的孔径,则是安装各式机关器的“机关方格”。又称“机关宫格”或“九宫格”。
汉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具体排列为:
四九二
七
八一六
“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并赋予一至九数的五行及方位。如: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时下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之于占、术、算、医、纬、建,等多方面的实用。
换句话说。广宗城下,无论机关器的数量,还是机关阵的规模,都远远小于苏越的预估。
只需一声令下,机关器便可由轨道车,沿纵横的经纬轨路,运送到指定位置。再依令,将机关器卡入九宫格,升上地面。如此鬼使神差,自能震慑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