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天赐之幸

刘备的日常 熏香如风 2241 字 10个月前

除去木炭,蓟国已用石炭取暖。

“豫章出石,可燃为薪。”石炭便是后世的煤炭。时下又称:湮石、石涅、黑丹等。而用焦炭冶铁,也上蓟国百炼钢产量大增的原因之一。

最意外之喜,便是黄金台。

英才不断,络绎不绝。蓟国再无缺人之困。奇才难得,良才不少。

近又有中山人刘聪,字子惠,直升五层。乃冀州名士,耿直贞烈。两位国相,见之甚喜,这便举荐给主公刘备。刘备即拜为幕府军司空丞,秩千石,铜印黑绶。军司空丞,位在军司空令之下。不可谓不权重。

刘备督造临乡城时,未雨绸缪,设内中外三城。外城多置爵民、官吏宗族。中城为百官居所。内城便是王宫所在。随着百官家眷,宗人不断迁入。临乡城户数亦迅速增加。

蓟国之中便是临乡。刘备择吉日,晋升临乡令娄圭为“蓟都尹”,秩两千石,银印青绶,位同郡守。掌三百里临乡,十城政务。兼领蓟王宫中庶子。

“尹”,乃国都专用。比如京兆尹、河南尹。“蓟都尹”亦合规。剩下数县,却不可称“尹”。按照刘备的设想,以十城,百万口为限,各县将依次升为郡。县令升为郡守。掌境内各城邑政务。如此便形成:城令、郡守、国相,三级权利架构。

蓟国地窄却民多。诸事繁杂。诸如大朝会,竟往往要从日出(卯时)初,直到日昳(未时)末。可见一斑。

所谓能者多劳。让诸如娄圭、北海一龙、崔琰三友,政令只限于一城之内,着实太过屈才。如此,处理治下十城政务,可谓人尽其才。且也大大减少了两位国相的工作量。

继任临乡令者,乃少师陈寔第四子,陈谌,字季方。与兄陈纪齐德同行,父子三并著高名。世称:三君。

三君皆仕蓟国。震惊天下。

左伯纸的制作工艺,后世并未能继承。甚是可惜。

与之最相近者,便是后世“临朐桑皮纸”。大致可分为:采皮、泡皮、沤皮、选皮、卡对、切皮、撞瓤、捞纸、压纸、揭纸、晒纸,等十二工艺、七十二程序。

手工制作的桑皮纸,带着一种天然的原白色。可见明显之纤维结构。纸中,横丝、直丝,纵横交错,细密得当,摸起来柔软又不失韧性。

左伯制造的原版桑皮纸,更是手感绵软、纤维细长、耐损耐磨、吸水性好、防虫蛀、易保存、着色而不褪色、具有独特的墨韵特性。

需用上好的泉水泡皮、沤皮。泉州又岂能少了甘泉。良工寻来泉眼,引水工坊。循环流动,用之不竭。古法手工造纸,最大的污染来自“沤皮”工艺。然与后世工业造纸的化学污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时下污染要小很多,且极易被自然降解。以渤海湾巨大的体量所具有的自净能力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确定没有污染,刘备顿觉安心不少。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包括后世号称无定河的奢延水,也要尽可能涵养水源,防止泥沙流失。

头批左伯纸,快船送至临乡蓟王宫。蓟王取笔墨书之,墨韵俊逸,笔过留痕。焉能不大喜。立刻将桑皮纸赠与蓟国四师。

蔡邕运笔如飞,字字力透纸背。墨迹却不似绢帛那般容易扩散。亦不似竹简木牍那般难以附着。纸质的优势,彰显无疑。蔡邕挥毫泼墨,竟一蹴而就,不觉间将整卷桑皮纸写完。

意犹未尽,亲来讨要。

刘备笑问:国师可否将字卷送与孤一观?

蔡邕不以为意:有何不可!

刘备立刻命人裱糊装订,称《蔡邕随笔贴》,又称《快意贴》,高悬在书房墙壁,日日观摩。

“快意观贴”遂成佳话。